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开滦集团举办和管理的公办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如何通过五个方面的改革,包括内部管理、薪酬分配、教学、社会培训服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等相关内容。
近年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这所由开滦集团举办和管理的公办院校,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发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行动。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学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激活组织管理的新效能。科学管理体系犹如“指挥棒”,学院创新地建立起以“两条序列、四类指标、信息管理、量化奖励”为主线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按照职能属性划分出机关教辅与教学单位这两条考核序列,设定了共同工作目标、机关教辅业务工作目标、教学单位业务工作目标这“三类考核目标”以及“一类负面清单”,并将其细化为193项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依靠内部智能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了月度考核的数字化与可视化,年度积分成为绩效分配的核心依据,再由部门单位进行二次分配。自从改革实施以来,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显著提升,重点工作的完成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成功构建了“目标 - 执行 - 考核 - 改进”的管理闭环。在薪酬分配制度方面,学院打造了“三维驱动”的薪酬激励机制,构建价值创造共同体。以充分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宗旨,构建起“战略导向、结构优化、精准考核”三位一体的薪酬分配体系。学院打破“大锅饭”的传统思维,确立“价值创造”导向的分配理念,创新性地实施基本工资保稳定、绩效工资强激励、专项奖励促突破的复合型薪酬结构。同时,推出《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全链配套制度,加强结构调整和指标优化,设置4类专项奖励。通过制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的绩效指标,形成全面客观的工作绩效评价,教职工参与重点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上,学院坚持导向鲜明、精准科学、竞争择优的原则,构建了“1 + 3 + 15 + N”评审体系和“344N”聘任体系。其中,细化设置1个细则,涵盖高校教师、辅导员、技工院校教师3个职称系列,15个职称级别,以及N项评审条件,建立起面向3类人员、4个职称级别、4类聘任条件和N条考核条件的多维评审模型。改革后,青年教师的晋升周期更精准科学、导向更加鲜明,竞争更加激烈,形成了“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教职工对职业发展规划的满意度普遍提升。社会培训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学院深化“学培并举”的大格局,打造服务社会新形象。秉承“一优先,三加强”原则,发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作用,大力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构建起以“学培并举”为特色的大培训格局。2024年,学院承办了“能源动力类产业导师培训”等3个国家级培训项目,吸引全省58所职业院校的17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积极对接省应急厅、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申报河北省非煤矿山培训资质等。还为极兔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尼泊尔分公司组织开展“中文 + 技能”国际物流业务人员培训,逐步打开职教“随企出海”的国际市场大门,学院年培训量近5万人天,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深化“二融三变”教学改革,锻造产教融合新范式。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跟企业产业报国、实业报国的发展使命,全力推进以“技能转型”为核心、以“培养面向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面向现场的领班技师”为目标,以专业和企业融合、课程和岗位融合、教师变师傅、教室变车间、教材变工单“二融三变”为方式的教学改革。学院建成了煤矿智能开采省级重点实验室,立项3个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上一年提高了13%,企业导师、高技能特聘产业导师和荣誉教授近70人,企业技术专家授课占比大幅提升。2024年,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获省级奖励62项。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内部管理、薪酬分配、职称评聘、社会培训服务、教学等五个方面的改革,构建起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提升学院自身管理效能、教职工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在社会培训服务、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形成可借鉴的示范样本。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