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池产业:美国关税政策下的应对与发展

自2024年4月以来,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锂电池产业带来挑战,如大幅加征关税。记者联系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企业未正面回应。但宁德时代表示美国业务占比小,多家企业也有类似观点。同时,宁德时代海外重心在欧洲,业绩不错且产能布局良好,其他企业也从不同角度表明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有限。此外,从出口数据看,中国锂电池对美出口仍有规模优势,不过在美国本土供应结构中,日韩占主导,中国企业面临复杂关税结构。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市场存在感更低。

自今年4月起,中国的锂电池产业便遭遇了来自美国的一轮极为严峻的挑战。就在本月初的时候,美国方面公布了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这一政策就像是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中国锂电池产业激起了千层浪。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锂电池产品被狠狠地加征了关税,那税率一路攀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必然会显著地抬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像在企业前行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当这突如其来的关税变动出现后,《中国经营报》的记者积极行动起来,联系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国内锂电池行业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可是,这两家企业对于相关的问题都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宁德时代方面只是表示:“我们暂时不回答这个问题。”而比亚迪这边的回复则是:“目前这方面没有可以对外输出的信息。”虽然企业在舆论的层面上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但是在宁德时代近期举办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明确地表明:“美国业务在公司整体出货中占比较小。” 这就如同一阵清风,在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市场对其受关税冲击程度的担忧的阴霾。和宁德时代持有相同观点的企业还有不少呢,像欣旺达、亿纬锂能以及孚能科技等多家锂电池企业。这些公司也纷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美国新一轮的关税政策对它们的业务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这些企业普遍觉得,美国市场在它们的全球布局当中所占的比例原本就比较低,所以在短期内受到的冲击是可以控制的。针对美国政府近期发布的“对等关税”政策,许多新能源上市公司已经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或者业绩说明会上做出了回应。经过记者仔细梳理发现,大多数的企业都强调美国市场在其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较小,短期内的影响有限,并且都已经通过前期的布局积极地应对潜在的风险了。在最新的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明确表示,美国业务在公司整体出货量中的占比并不高,而且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已经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前制定出了应对的预案。所以,该公司认为当前的关税政策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并且正在和美国的客户积极地协商解决方案。实际上,宁德时代的海外战略重点一直都聚焦在欧洲市场。就拿今年的第一季度来说,公司在欧洲的动力电池销量同比增长了不少,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稳稳地居于第一位。根据宁德时代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其2024年1月至2月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43%,同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比第二名要领先1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21年的时候,其在欧洲的市占率仅仅只有17%,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如此显著的提升。在产能布局方面,宁德时代目前已经在欧洲确定了三家电池工厂,分别位于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其中,德国的工厂已经开始盈利了。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宁德时代的联席董事长潘健还透露,公司有望在年内宣布和欧洲整车厂的全新合资工厂计划,这将会成为其在欧洲的第四家电池工厂。与此同时,公司在印尼的电池产业链项目也在稳步地推进当中。“整体而言,公司当前在中国及海外市场的需求都保持着旺盛的态势,产能利用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宁德时代这样表示。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其他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相继表明态度,认为美国的“对等关税”对其业务的影响是有限的。4月7日的时候,欣旺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公司对美国的出口是以间接销售为主的,所以相关的关税政策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孚能科技也在互动平台上指出,公司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以欧洲为主的,美国市场的出口占比是比较小的。此外,在海外产能方面,孚能科技是行业当中较早进行全球布局的企业之一。公司和土耳其电动汽车品牌TOGG合资设立的Siro项目,一期的产能达到了6GWh,已经完成投产并且顺利地完成了产能爬坡。公司表示,美国加征关税对其整体经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亿纬锂能则进一步从结算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公司在回应投资者提问的时候表示,目前和美国客户签署的合同均采用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格)方式结算。按照这种模式,供货方只需要负责货物在中国港口装船之前的事务,运输、关税以及目的港相关的费用都是由买方来承担的。所以,该公司指出,当前的关税政策并不会对现有的合同带来额外的成本压力。“从整体销售结构来看,公司海外销售覆盖全球市场,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占比低于4%。”亿纬锂能称。展望未来,公司将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强化海外工厂的先发优势,同时加强与海外客户的协同合作。此外,亿纬锂能还表示将继续发挥其在CLS(Cell - to - Local - Service)业务模式上的优势,通过技术授权和本地化服务满足海外客户的电池供应需求。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地升级,关税壁垒也是不断地加码。所以,即便美国近期对中国产品实施了所谓的“对等关税”,但是其对中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际影响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有限的。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锂电池对美国的出口仍然保持着规模上的优势。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出口额达到了611.21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的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占整体出口总额的25%,较2023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美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市场。然而,在美国本土的动力电池供应结构当中,日韩企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松下与LG新能源分别占据美国市场的27%和25%的份额,而中国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比已经下降到了12%。2024年,宁德时代在美国的动力装机量为14GWh,推算其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出口至美国的电池总量约为18GWh。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大多数的主流电池厂商已经在美国本土布局了产能,能够享受到《通胀削减法案》(IRA)带来的各类补贴,所以并不直接受到此次新增关税的冲击。相比之下,中国动力电池在美国市场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关税结构,包括3.4%的基础关税、301条款加征的25%、2024年年初两次累计加征的20%,以及最新的34%“对等关税”,累计税率高达82.4%。以三元电芯出口FOB价0.4元/Wh估算,抵达美国后的价格将上涨到0.75 - 0.8元/Wh,这大大地削弱了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制造的电池不仅可以免受高额关税,还能够享受到10%的制造补贴,同时下游整车厂每辆新能源车还能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在关税和补贴的双重政策驱动下,美国本土生产电池在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的优势,这也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厂商在北美设厂的步伐。与动力电池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存在感更低,出口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美汽车出口总额为14.5亿美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锐减到了3.68亿美元,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2024年,美国仅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更只占中国整体汽车销量的0.4%。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约11.6万辆,占中国汽车总体出口量仅1.81%。对国内的车企来说,美国长期被视为“高壁垒、低优先级”的市场,比亚迪等中国主要车企均“暂无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

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虽对中国锂电池产业有挑战,但中国企业应对从容,因为美国业务占比小且已积极布局应对。宁德时代海外重心在欧洲发展良好,其他企业也表示影响有限。中国锂电池对美出口规模仍有优势,但在美国本土供应结构中地位不及日韩企业,还面临复杂关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市场更是几无存在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16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