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协同发展新征程

本文将聚焦于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阐述济青都市圈在协同联动方面的诸多举措,包括从都市圈的定义出发探讨其意义,对比国际国内都市圈发展情况,详细剖析济青都市圈在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成果以及在山东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内容。

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盛大召开。会上明确指出,在推动“双圈”发展进程中,需持续强化协同联动作用,大力推进涵盖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以及公共服务共享等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都市圈,从定义来讲,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在“双圈”协同联动方面不断努力奋进,这标志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国际发展视角看,都市圈的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极为关键的承载形式。通过构建都市圈,能够促使一个区域内的交通、产业等实现高效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质量的公共资源达成优势互补。在国内,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正处于紧密构建之中,资源共享、高效集约成为显著的特征。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一方面引领自身圈层的发展,另一方面融入更大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像杭州、南京等城市就能够共享上海的人才、科技、交通等各类优质资源。再看成渝地区,“1 + 1>2”已成为现实。2024年,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的持续深入,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12%的汽车、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对于“济青两圈”的协同联动来说,其前提是由“两心”构建“两圈”,而重点在于二者之间达成良性互动,所以,“两圈”的错位互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济南不断强化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创研发、现代金融,致力于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则充分发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优势,大力强化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各自都取得了非常引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2024年的发展指标十分亮眼:在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2项指标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9项指标的贡献度跻身全市前列。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约7.5%,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现代海洋产业加速突破,积极构建“4 + 4 + 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两圈”联动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其一,交通连接是基础。近年来,在济青“两圈”之间,已经形成了陆海循环、货畅其流的良好局面。从胶济铁路发展到胶济客专、济青高铁、济青高速“一变三”,交通设施不断加密,济南和青岛之间的联系愈发顺畅。在海上枢纽和内河航运方面,二者并兴。青岛港作为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2024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箱,位列世界第五位,成为打通沿黄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形成了“南来北往促流通、进江达黄强辐射”的态势。在陆上通道方面,济青高铁加速实现“公交化”运行。2024年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700公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构建了“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京沪高铁、济郑高铁等干线在此交汇,形成“米字形”高铁网,联动淄博、泰安、德州等周边城市,打造1小时通勤圈。当前,山东的陆海联运极为发达,济青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综合性开放平台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借助“齐鲁号”欧亚班列,成为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中亚、欧洲等地的重要货运中转地。其二,产业合作是关键。近年来,济青“两圈”的互动发展,对山东的产业布局和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月27日,济钢集团转型发展迈出关键步伐,济钢集团与江苏天兵航天科技在济南正式签署《项目战略框架协议》,填补了济南市在火箭总装领域的空白。在此之前的3月5日,济钢集团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该项目基地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算谷产业园,总占地75亩,规划3年后产能可达年产500公斤级卫星100颗。从2017年7月济钢钢铁产线在济南停产并在属于青岛都市圈的日照东港区建新厂址,到在济南重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济钢的空间挪移和转型发展,是济南和青岛两大都市圈联动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济南都市圈涵盖淄博、泰安等6市,重点推动济淄科创走廊、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青岛都市圈联动烟台、潍坊等4市,着力打造胶东经济圈,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其三,科技创新是“两圈”联动提升的活力源泉。济青“两圈”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始终发挥着引领带头作用。在青岛,崂山实验室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营,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在济南,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入使用,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获批上市,济南超算中心算力达国际领先水平,新建空天信息、铝产业先进制造省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49家。济青“两圈”的科技创新,带动全省科技实现突破。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预计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3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4%。如今,济青“两心”“两圈”在山东经济社会的整体格局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2024年省统计局和各市发布的统计数据梳理,2024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其中“两心”即济南市和青岛市生产总值之和是30247.06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30.68%,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1/3;而“两圈”即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5以上;青岛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也超过2万亿元,同样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5以上。两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4万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0%以上。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其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济青“两圈”的进一步互动。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方面持续努力,“持续”二字是关键所在,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本文总结了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的相关内容,从都市圈定义出发阐述其意义,通过对比国内外都市圈发展情况体现其价值,详细分析了济青都市圈在交通、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协同联动成果,强调了济青都市圈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在山东发挥战略支点作用过程中的关键意义,呼吁持续推进济青都市圈的协同联动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20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