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一位小学教师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的感悟。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起了“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该教师投稿分享了这本书对其教育方式、师生关系以及自我反思等多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巩悦悦进行了策划整理,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针对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了“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此活动意在借助真实感人的阅读故事,彰显书籍于教育中的巨大力量,传达阅读所带来的成长与转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本文作者为青岛平度市旧店镇旧店小学教师张晓妮。作为教师,读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这本书仿若一盏明灯,照亮了传统教育里常常被忽略的儿童情感需求这块“暗角”,促使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模式和师生关系的本质。
在教育中,“共情”可谓第一块基石。书中不断提及“先回应感受,再纠正行为”,这一理念打破了“严师出高徒”的固有观念。例如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情绪崩溃大哭或者愤怒顶撞时,以前总是急于让事情平息,用“别哭了”“冷静点”这样的话强行压制。但书中的案例让人明白,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他们才会停止对抗。现在,会蹲下轻声询问:“你看起来很生气,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仅仅这样一句共情的话,往往比多句说教还有效。而且,以前习惯用“你怎么又没交作业”“全班就你最吵”这类标签化语言批评学生,结果使学生抵触情绪加重。而书中“描述行为而非评价人格”的方法,让自己改变了话术,会说“我看到你今天一直在和同桌说话,这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如此,学生就从对抗者转变为合作者。
从“权威者”到“引导者”的转变也很重要。书中“用自然结果代替惩罚”的理念,尝试“放权”给学生后,效果出奇地好。像对待迟到的学生,以前会罚站或者扣分,可学生依旧屡教不改。现在则会说:“迟到会让你错过早读内容,你需要自己利用课间补上,或者明天提前5分钟到校。”这样学生反而更主动去解决问题。在面对冲突时,赋予学生选择权,如说“你是想现在向同学道歉,还是先冷静一会儿再沟通?”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就更愿意承担责任。
关于语言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塑造,书中有句话令人震撼:“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会成为他们内心的声音。”要避免“语言暴力”,以前无意中会用“笨”“懒”等词批评学生,现在懂得了这类评价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现在会用具体反馈,如“这道题的计算步骤有误,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思路。”同时,用“鼓励”替代“表扬”,以前常说“你真聪明”,现在更关注过程,会说“你用了三种方法解题,这种探索精神很棒!”因为前者会让孩子依赖外部评价,而后者有助于培养内在动力。
阅读这本书是一场“看见孩子,照见自己”的修行。它不仅教会如何与学生沟通,还让人反思自己的情绪管理。曾经会因学生反复犯错而焦虑,现在明白教育是“慢艺术”。就像书中所说:“孩子需要时间成长,教师也需要时间等待。”借助书中提供的技巧,可以将爱转化为行动,让孩子在尊重与理解中,主动伸出他们的手。正如书中所言:“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表达感激时,就为他们种下了希望与信心的种子。”这本书虽不是教育的标准答案,但它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是从教师放下身段,握住孩子的手,走进他们的世界开始的。
青岛平度市旧店镇旧店小学的教师张晓妮分享了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的诸多感悟。从认识到“共情”在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到从“权威者”向“引导者”的转变,再到语言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塑造,以及对自身情绪管理的反思等多方面,阐述了这本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它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本质的窗户。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