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的表态引发全球关注。特朗普周四(4月17日)在白宫记者会上说:“我不要关税再升高,因为升到了某个程度,人们就不愿意再买东西了。所以,我可能不会调高关税,甚至可能不会让它升到那个水平。我可能会降低关税,因为你希望人们买东西。”
他称中国已就关税问题主动寻求谈判,还说双方在美国对中国加税后一直保持联系,他对达成协议感到乐观。对于特朗普的罕见言论与他此前强硬的“对等关税”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外界普遍解读为美方在贸易战中的策略调整。然而,中国是否会因特朗普的口头表态而改变反制措施?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让步”更多是迫于内外压力,而中方仍将坚持“听其言,观其行”的审慎态度,不会轻易放松反制。
那么,特朗普为何突然“放软”?三大压力迫使其调整策略。
首先,美国经济承压,企业与消费者不堪重负。特朗普此次表态的核心逻辑是“关税过高会影响消费”,这直接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困境。自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34%甚至部分高达104%的关税后,美国企业供应链成本飙升,特斯拉、苹果等依赖中国制造的巨头利润大幅缩水。
同时,沃尔玛等零售商的中国商品价格暴涨30�0%,普通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数千美元,通胀压力加剧。特朗普的票仓——农业州也因中国转向巴西大豆进口而损失惨重,美国大豆协会公开警告“农民不愿成为贸易战牺牲品”。
其次,国际盟友反制,美国陷入孤立。欧盟、加拿大、日本等传统盟友对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强烈不满,并采取报复性措施。例如,欧盟宣布对美国钢铝加征20%关税,加拿大对美汽车征税25%。与此同时,中国深化与RCEP成员国合作,通过东盟转口贸易规避美国关税,进一步削弱了特朗普的“经济围堵”策略。
最后,特朗普需稳定经济以保支持率,毕竟2026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2025年特朗普必须为共和党预热,特朗普若继续升级贸易战,可能导致经济衰退风险上升,进而冲击选民信心。摩根大通已预测全球经济衰退概率升至60%,若美股持续动荡,特朗普的连任前景将蒙上阴影。因此,他的最新表态可能意在安抚市场,而非真正放弃对华施压。
尽管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但中国商务部此前已明确表示:“美方调整关税是单边主义的初步修正,但中方无意单方面下调反制措施”。特朗普虽称“中美保持接触”,但未提出具体降低关税的时间表或商品清单。此前,美国曾多次在谈判中反复变卦,例如2025年4月初威胁将关税升至104%,后又因中方强硬反制而暂缓部分措施。因此,中方更倾向于等待美方实质性行动,而非仅凭口头承诺调整政策。
而与此同时,中国已构建多元化市场,降低对美依赖。贸易对垒促使中国加速供应链自主化,并扩大与欧盟、东盟、拉美等地区的合作。例如,中国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严格监管大豆进口,彻底堵死美国农产品“绕道第三国”进入中国的可能。在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中国也通过出口管制和技术自主化强化反制能力。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以战促谈”策略奏效,中方掌握更多筹码。中国的反制措施(如稀土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已让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陷入恐慌。F-35战机因稀土短缺成本飙升18%,半导体产业链面临断供风险。特朗普的妥协姿态恰恰证明,中方的强硬回击已迫使美方重新评估贸易战的代价。
那么,如何看待未来走向呢?恐怕短期僵局难破,长期博弈仍持续。若特朗普兑现降税承诺,中方或逐步调整反制。若美国正式公布豁免清单或降低关税税率,中国可能以对等方式回应,例如放宽稀土出口或恢复部分美国农产品进口。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且取决于美方是否停止科技封锁等非关税手段。
若美方继续“说一套做一套”,博弈将升级。若特朗普仅以言论安抚市场,却未取消对华高技术产品限制,中方可能进一步强化稀土管制、扩大“不可靠实体清单”,甚至推动本币结算以削弱美元霸权。无论谈判结果如何,跨国企业已加速向墨西哥、东南亚转移产能,全球贸易体系正走向“中美双轨制”。这一趋势可能长期改变全球化格局。
那么特朗普的“妥协”是战术调整,还是战略转折?其实特朗普的此番表态,更多是美国在贸易战中“力不从心”的体现,而非根本性政策转变。中方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不会轻易放松反制。未来的关键仍在于美方能否拿出实际行动,而非仅靠口头示好。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一个清晰的事实是:单边施压无法迫使中国屈服,唯有平等对话才是解决争端的正道。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