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诗歌会:湖南城市学院与村民的诗意“碰撞”

湖南城市学院在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开展的一系列以诗歌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活动。包括组织乡村诗歌会,成立农民诗社,学校师生带领村民创作了200多首诗,反映乡村从春耕到秋收、居住环境改善等新风貌。学校还为农民开设诗歌创作专栏,邀请村民到校园广播站、文学课堂分享诗歌和故事。此外,学校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并修建文化设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消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通讯员 李谌涵 刘剑锋)。近日,在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诗歌会被湖南城市学院学生詹子琪组织起来。这个诗歌会每两周就会举办一次,就像一场定期的诗意之约。来自湖南城市学院的学生和当地村民汇聚于此,以“春天”和“春耕”为意象进行创作题材的选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碰撞”思想。农家生活成为了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围绕着这充满烟火气的农家生活,创作出一首首反映乡村新风貌的诗歌。早在2021年的时候,湖南城市学院驻村工作队就在苏溪村成立了农民诗社。这个诗社就像是一个文艺的摇篮,组织村民们用自己的文字,把苏溪村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四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师生和村民们携手共进,创作了多达200多首的诗歌。这些诗歌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春耕时土地的苏醒,到秋收时的硕果累累;从曾经的茅草危房,到如今崭新的砖瓦新宅,村民们用诗歌细致地描绘着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湖南城市学院的大力助推之下,苏溪村成功获评“湖南省诗词之村”。湖南城市学院驻苏溪村工作队队长张文弢表示:“我们组织村里的农民朋友们,让他们从文艺创作的旁观者变成主角,让他们围绕着苏溪的景色、苏溪的人物、苏溪的事情进行文艺创作。”“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一首农民伯伯创作的诗歌……”在湖南城市学院的校园广播站里,陈玮宁正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读着苏溪村村民写的诗。学校在校报文艺副刊、校广播台、视频号等平台为农民专门开设了“乡村之歌”“乡村之声”“乡村之行”等诗歌创作专栏。这些专栏就像是一个个展示的窗口,让青年大学生和农民诗人能够一起创作诗词作品,共同探讨乡土文学。在学校的文学课堂上,任课老师会邀请苏溪村村民走上讲台,让他们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原创诗歌,讲述诗歌背后那些感人至深或者充满趣味的故事,就像“晨耕暮读,忙完农事,提笔写诗,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这样的故事。近年来,湖南城市学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做了很多实事。在带领村民创作诗歌的同时,他们还定期在村里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晚会,在晚会上村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春联义写活动,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场电影的放映,让村民们在广场上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广场舞的推广,让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更加充满活力。而且,学校还修建了苏溪文化广场、篮球场、口袋广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设施就像是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苏溪村的土地上。同时,他们还将村部办公楼公共区域改造成拥有近4000册藏书的苏溪村农家书屋,这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本文总结了湖南城市学院在苏溪村的多项乡村振兴举措,重点强调了以诗歌为纽带,从组织诗歌会、成立诗社到开设创作专栏等,带动村民进行诗歌创作,反映乡村变化。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设施,在提升村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12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