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乱象:李女士遭遇背后的深思 顺风车:从李女士事件看行业规范

云南李女士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遭遇司机擅自更换车辆、取消线上订单、在高速服务区甩客等恶劣行为。尽管滴滴平台提出补偿方案,但李女士未接受且可能诉讼。事件背后反映出顺风车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部分司机职业化运营违背共享初心,监管存在困难,乘客面临多种权益侵害等,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若把顺风车当成一种职业化的运营模式,甚至采用各种手段拼单来获取利益,这无疑是背离了顺风车作为“共享业态”的最初理念。

据澎湃新闻消息,近期在云南,李女士选择滴滴顺风车出行,却碰到了极为糟糕的情况。接单的司机私自更换车辆,还取消了线上的订单。由于李女士拒绝线下支付车费,这位司机竟然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把她的行李拿下车后就驾车扬长而去。事后,李女士向滴滴平台进行了举报投诉。滴滴平台表示,涉事的两辆车辆已经在平台上注销,并且不想因为这件事和乘客进行讨价还价,于是提出给予李女士500元现金的补偿方案。

↑李女士被司机甩在高速服务区。图据澎湃新闻

李女士称,她没有接受滴滴方面给出的方案,后续可能会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虽然平台给出了解决办法,但这件事还不能就这样算了。值得深入思考的是,怎样构建有效的防范机制,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上演。顺风车司机更换车辆、中途甩客等行为,不但打乱了乘客的行程规划,而且还带来了安全风险。涉事司机那种蛮横的态度,发送辱骂以及挑衅的信息,更是让人担忧。

李女士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反映情况,得到的答复是,顺风车属于私人小客车合乘,并不属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是合乘双方自愿互助的民事行为,顺风车的纠纷不适用于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处理。这虽然符合顺风车业态产生的初衷,但实际上给进一步的监管带来了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顺风车都是“顺带”载客的。有些司机长期提供顺风车服务,特别是那些接长途单的顺风车司机,具有专职从业的特征。然而,把顺风车当作职业化运营,甚至利用各种方式拼单盈利,显然是违背了顺风车作为“共享业态”的初心。

乘客乘坐顺风车时,遇到中途换车、换司机以及费用纠纷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机违背了分摊费用的本意。要避免这类矛盾,平台除了加强事后的惩处力度,更要在事前明确顺风车的性质,划清界限。

据报道,目前很多地方明确限制单日合乘出行服务的次数,但是对于那些专门跑长途的职业化司机来说,这个规定的约束效果有限——即便接单的次数少,只要里程够长,仍然可以把顺风车做成一门“生意”。所以,平台在严格限制接单数的同时,还应该对接单里程和时间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将那些打着顺风车旗号行网约车之实的从业者清理出去。

从更深层次来探究,部分顺风车为什么想要“网约车化”呢?表面上看,顺风车的计费比网约车要低,但是如果正规网约车的竞争很激烈,从最终收入来看,顺风车未必更低;另一方面,部分乘客倾向于低价出行,这就为“网约车化”的顺风车创造了市场。这样一来,对于司机而言,他们的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也缺乏一定的保障;对于乘客来说,虽然为了省钱选择顺风车,但是在顺风车司机极力压低成本的情况下,自己的正当权益甚至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此,平台应该进一步加大网约车与顺风车的区分度,不妨在定价机制上从源头上杜绝顺风车司机职业化运营的倾向。而对于中途加价或者变相加价、甩客等明显违反平台规则的现象,平台以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惩治方案,严厉打击侵害乘客合法权益的行为,让那些违背顺风车“自愿互助”原则的司机受到应有的惩戒。

通过李女士的顺风车遭遇事件,引出顺风车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司机职业化运营违背共享初心、监管困难、乘客权益易受侵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平台应明确顺风车性质、限制接单里程和时间、拉大网约车与顺风车区分度、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治等,以保障顺风车行业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1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