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管齐下应对体重问题,告别个人挣扎,江苏应对体重问题:众人齐心,突破个体减重困境

江苏各地应对体重问题的现状,从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点”引出体重管理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民健康行动这一观点。接着阐述了我国体重超标问题的严峻性,随后介绍了江苏各地在体重管理方面的举措,如苏州中医医院的多种门诊与管理模式、南京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饮食指导等,还提到了体重管理对重塑健康认知的意义,最后讲述了多方协同构建全民健康新生态的规划,包括政策支持、基层人才培养、技术依托等方面。

在正午阳光的映照下,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居民们正在教练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核心力量训练。护士稳稳地扶住那微微发颤的瑜伽球,康复师则细心地为大家调整发力姿势。就在这个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场景里,由医护人员、教练以及居民共同构建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点”,生动而深刻地诠释着体重管理背后那耐人寻味的逻辑——减重这件事,早已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战斗。如今,体重管理已然突破了个体意志的范畴,摇身一变成为一场需要家庭、医疗系统以及社会力量携手共进的全民健康行动。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肥胖和超重这两个问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阴霾,不容小觑。2020年国家营养与健康状况相关调查结果如同敲响的警钟:我国成年人中肥胖率竟占到了16.4%,超重人群占比也高达34.6%,这两个数据相加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成年人里超过半数的人体重超标。而且,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也接近20%。将目光投向全球,无论是肥胖人群还是糖尿病人群,我国患病人数都毫无悬念地位列全球首位。

那么,江苏各地在体重管理这个大课题上做得究竟如何呢?记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访之旅。

早在2019年,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颇具前瞻性地开设了体貌调整及肥胖综合管理门诊。到如今,这个门诊已经接诊了超重/肥胖患者超过一万人次。近年来,医院在体重管理方面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相继推出营养门诊、肥胖多学科协作(MDT)门诊等,并精心构建了“3 + N”肥胖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可是大有乾坤,它以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干预和中医调理为核心,还叠加了心理疏导、代谢评估、并发症防治等多项服务。

“我们的体重管理门诊虽然设立在内分泌科,但是这里就像是一个汇聚各方英才的大舞台,营养师、中医特色护理专科护理人员、针灸科医生、运动管理师、康复医生和外科医生等专业力量都齐聚于此。”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副主任金丽娟详细地介绍着。为了能够给予患者更加科学、精准的减重指导,去年初医院又设立了“营养减重MDT门诊”。这个门诊整合了内分泌代谢评估、营养膳食评估、外科代谢手术评估、针灸科埋线减重、运动减重等多方面的优势,并且巧妙地运用中医外治手段,比如腹部特定穴位外敷化湿轻体贴、耳穴贴压、针灸及埋线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代谢、抑制食欲、调节激素代谢等。

“奶奶,您可一定要记住呀,一家三口每人每天食用油量推荐在25到30克,我现在量给您看看,就这么多……”南京市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李茜在健康饮食指导方面可是经验丰富。他们别出心裁地采用“看得见”的量化工具,像手掌法则、盐勺油壶干预等,对周边村民进行分类干预。同时,还通过家庭参与式干预、动态监测与反馈等方式,全方位确保饮食指导的有效性。“老人们有时候不太能接受自己需要减重这个事实,那我们就从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入手,从健康饮食方面给出建议,并且提醒他们定期测量体重。”

在体重管理的道路上,多维发力对于重塑人们的体重管理认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门诊之所以着重强调‘体貌调整’,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患者都觉得肥胖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让大家认识到控制体重可不单单是为了美观,更是健康的重要前提。”金丽娟留意到,随着门诊持续开设,吸引了不少并非传统意义上“超重”的人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高。

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许丽也有着相似的感受。她回忆道,2018年中心率先探索运动干预方式,最初的主要目标是带领慢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需要医生和患者双方共同努力,患者不仅要按时服药,回家后还得改善生活方式,可是很多人的依从性太差了。于是,我们就想到要在社区里带着大家一起运动。”

从简单的太极拳、八段锦开始做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在坚持运动之后,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停药了,身体各项指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2021年,中心成功建成江苏省首批街镇级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在购入大量智能测评设备之后,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亚健康群体前来。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用了7分钟的时间来讲解“体重管理”,这可是非常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去年16个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体重管理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

最近,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煜看来,这些政策和建议背后的深意在于提醒国人转变健康观念。只有不断增加减重门诊的可及性,才能够让体重管理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她介绍说,以前传统观念里“能吃是福”“心宽体胖”等观念让很多人在身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尤其是中国的饮食特点,容易导致向心性肥胖,也就是体重还没有太重的时候,腰围就先粗起来了。“腰围一旦变粗,这就提示内脏脂肪可能超标了,血脂血糖也可能出现异常。”刘煜解释道。基于此,我国居民在关注体重指数(BMI)的同时,还要关注腰围。“这些都是在细微之处需要改变的观念。”

“配齐软硬件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改变老百姓的运动观念和行为。”许丽感慨地说。有些老人不喜欢运动器械,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就要考虑纳入更多跳操类的趣味活动。“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想法,因为运动改变的不仅仅是体重、肌肉、耐力,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颠覆。”

在构建全民健康新生态的进程中,多方协同的力量不容小觑。

《通知》明确提出,要鼓励各级各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并且对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一政策就像是一阵及时雨,为体重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地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布局。

南京市江宁区卫健委分管领导表示,目前,江宁正在积极推动二三级医疗机构开设减重门诊。在政策层面,制定了人才激励政策,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资源调配方面,争取财政专项拨款、统筹基层结余,用于购置设备、人员培训与项目推广。并且组织专家下基层坐诊、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同时与多部门协调,整合社区体育、残疾康复资源,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超重人群的减重健康服务。

许丽建议,对于开展体重管理的基层而言,最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心运动促进健康站的12位主要成员来自全院各个不同的科室,几乎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康复师考取了CFSC功能性力量国际教练,护士考取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瑜伽健身教练……“医护人员拥有运动达人的双重身份,能够让体重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更具说服力。”

江宁区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冯敏说,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会逐步将普通人群家医签约服务的重心转移到为超重人群的家医签约服务上来,将体医融合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慢病筛防中心创建有机融合。“我们还将与上级医院加强合作,家庭医生主要负责定期监测签约居民的体质数据,开具个性化营养和运动处方。三级医院则会定期派驻专家来开展培训、业务指导,并为重度肥胖或代谢异常患者提供精准诊疗和复杂病例管理,预留转诊绿色通道。”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了体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刘煜介绍说,AI营养师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健康档案、饮食习惯、食物偏好等数据,运用营养学知识和算法模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并且实时监控用户的饮食记录,根据实际摄入情况及时调整建议。AI运动师则依据用户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和体重管理目标,生成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结合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运动数据,动态调整运动计划。“人工智能的赋能,将会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可及的健康服务。”(王甜 蒋明睿)

本文总结了江苏各地在体重管理方面的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层面阐述了应对体重问题的策略和成果。包括医疗机构的门诊设置与管理模式、基层社区的健康指导、观念重塑的意义以及多方协同构建全民健康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江苏在体重管理上从个体到群体、从单一手段到多元协作的积极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8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