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75岁的梁先才老人的故事。他是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岁开始接触陶泥,16岁正式学艺,六十多年来坚守传统工艺。如今他在自己的工作室既制陶又传承技艺,教导年轻学徒。荣昌陶历史悠久,现在更是成为重要文化名片走向世界,这背后离不开像梁先才这样默默坚守传承的匠人。
在重庆市荣昌区的安陶小镇,有一间看起来颇为简朴的陶艺工作室。就在这个工作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75岁的梁先才,依然活力满满地在拉坯机前忙碌着。他的双手就像是拥有神奇的魔法一般,熟练且有力地拨弄着那一团团的泥土。在他的拨弄之下,原本普普通通的泥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渐渐开始有了形状,一个全新的陶艺作品正在孕育而生。梁先才老人与荣昌陶之间的缘分,那可是由来已久。早在他9岁的时候,就第一次捧起了陶泥,从那一刻起,他就与这片泥土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割舍的联系。时光流转,当他16岁那年,他怀着对陶艺的热爱和崇敬,正式进入夏兴古窑厂,拜入师门开始学艺。在那里,他开始全面地学习荣昌陶的传统工艺,从选泥开始,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选好泥之后,要进行晒泥,然后是碾泥,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完成后,才进入到拉坯环节。而拉坯仅仅是个开始,后面还有雕刻、烧制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六十多年来,梁先才老人对待每一道流程,都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他深知,这些传统工艺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件他亲手制作出来的作品,都倾注着他对传统深深的敬畏之情和满满的热爱。现在,在他那小小的工作室里,梁先才老人不仅仅是在自己亲手制作陶器,他还肩负着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年轻的学徒,老人总是充满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在讲解雕刻技法的时候,他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而且,他还会反复地示范每一个动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徒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泥土在指尖的那种独特的温度。他经常会对学徒们说:“做陶这件事啊,一定要有耐心才行,同时也要心怀敬畏。要知道,每一块泥土,那都是有它自己的价值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对待。”在梁先才老人的眼中,荣昌陶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冰冷冷的器皿。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荣昌人的情感与智慧。荣昌陶的历史那是相当的悠久,它起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兴盛起来了。它凭借着“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精湛技艺而闻名于全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中国西部陶瓷之都”持续打造的进程中,荣昌陶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不仅仅是荣昌当地的一个特色,更是成为了重庆荣昌一张极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它走进了展览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它的美;它还迈向了国际舞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它吸引,点燃了他们心中关于陶艺的梦想。在这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成就背后,是像梁先才这样的匠人在默默地坚守着。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执着与热爱,把非遗技艺如同火炬一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在泥土与火焰的淬炼之中,他们所捧起的,远远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器物。那里面包含着的,是一份专属于荣昌的文化温度,是一份永远都不会熄灭的匠心精神。本文总结了荣昌陶国家级传承人梁先才的事迹,他从年少与陶结缘,一生坚守传统工艺并传承技艺。同时也阐述了荣昌陶的历史、现状和文化意义,强调像梁先才这样的匠人的坚守在荣昌陶发展背后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