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学心理科和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开展专题科普宣教活动。介绍了帕金森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早期症状易被混淆导致误诊率高,早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新桥医院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还提及医院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加强患者全流程管理的计划等内容。
4月10日,正值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时,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热闹非凡。在这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学心理科以及营养科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专题科普宣教活动。
这场活动形式多样,旨在引导大众把目光聚焦到帕金森病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上。要知道,帕金森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它犹如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新桥医院神经内科的杨清武教授提到,这一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7%。就我国而言,目前患者数量已经超过300万,而且按照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攀升至500万。更为棘手的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就像一个善于伪装的“骗子”,很容易和颈椎病、腰椎病等病症混淆,这就使得误诊率居高不下。
这是科普宣教活动现场的照片(曾理摄)。从研究结果来看,帕金森病的早期规范治疗就像是一把“钥匙”,它能够显著地延缓疾病的进展,让患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内科的段炜副教授特别发出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有手抖、动作迟缓或者表情僵硬等这些典型症状,可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是中青年群体也需要保持警惕,要及时前往专科门诊进行评估,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新桥医院神经外科的张春青副教授介绍了他们独特的“早期诊断—规范用药—精准手术—心理康复”全流程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就像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一套“治疗套餐”,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比如说,对于那些处于中晚期,药物疗效已经开始下降的患者,神经外科团队会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这种手术就像是在患者大脑里安装了一个精准的“调节器”,通过植入电极来精准地调控那些异常的神经信号,从而让震颤、僵直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自2002年新桥医院开展西南首例DBS手术以来,已经累计完成了数百例这样的手术。而且,医院还不断创新,引入了术中影像导航技术和机器人辅助系统,这就好比给手术医生安上了“透视眼”和“智能助手”,进一步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
这是义诊现场的照片(曾理摄)。新桥医院的诊疗举措还不止于此,他们还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学心理科、营养科以及疼痛与康复医学科的资源,构建起了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各个科室各司其职。神经内科就像是“指挥官”,负责药物的优化以及病程的监测;外科团队如同“先锋队”,负责实施精准手术;营养科像是“营养师”,会给予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康复科则像“健身教练”,为患者定制专属的运动方案;心理科就像是“心灵导师”,通过病耻感评估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新桥医院神经外科的吕胜青教授还透露了医院未来的计划,那就是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全流程管理,持续优化MDT服务流程,让患者能够从被疾病“冻结”的状态,逐步走向“自由行动”的状态。(陈琦、曾理)
本文总结了在“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时新桥医院的多学科科普活动,阐述了帕金森病的发病现状、早期症状易误诊情况、早期规范治疗的意义、医院的全流程管理和多学科协作模式,以及医院未来借助人工智能优化诊疗的计划等内容,全面展现了新桥医院在帕金森病诊疗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