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浙江省永嘉县的司法救助故事。通过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案件,展现了案件中不同当事人的困境,以及永嘉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徐力积极推动司法救助的过程,体现了司法救助在特殊情况下的实施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南方的冬天,这里没有雪,只有潮湿且裹挟着泥土气味的风,天空低沉得好似随时会压下来。浙江省永嘉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的办公室里,庭长徐力推开窗户,目光落在桌上的案卷上,这已经是2024年他审查的第25起司法救助案件了。他的视线停留在案件当事人张某和潘某的名字上,心中便有了再去实地看看的想法。徐力初次见到张某,是在村头的田埂之上。张某正不停地挥动锄头翻土,脚下的泥巴逐渐裹住鞋底,让抬脚变得越发沉重,可他却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在他心里,有一件事情像绷紧的弦一样时刻提醒着他,那就是他所欠下的赔偿款,这对于两家人来说,就像一座必须要翻越的大山。当被问到“这些赔偿款,你打算怎么付?”时,张某沉默了数秒,才嗓音干涩地挤出几个字:“能干多少,就还多少。”原来在2024年5月的时候,张某驾驶无牌证三轮摩托车不小心撞到了行人潘某,潘某随后被送往医院救治,但不幸的是,潘某不久后因急性心肌梗死离世。经鉴定,交通事故是潘某死亡的辅助死因,影响程度在20%至30%之间。潘某去世后,其家属(法定继承人)通过诉讼获得了要求张某赔偿损失40余万元的民事判决,到了2024年12月,这个案件在永嘉法院进入了执行程序。张某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人,平时靠着务农维持生计,他名下既没有财产,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他的责任参与度只有两成,但是这场事故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两个家庭身上,让双方都喘不过气来。从那之后,集市上常常能看到张某的身影,他挣到的钱总会按时汇入法院指定的账户。可是这些钱零零散散,根本无法让潘某的家庭摆脱困境。潘某的家人实在等不及了,她的丈夫陈某年近80岁,早年因中风导致生活难以自理,几个子女都在外务工,家庭条件都不太好,家里的开支全靠儿女的汇款勉强支撑。于是,执行人员为他们申请了司法救助。然而,司法救助并非是一种普惠式的福利,它需要精准地把握尺度,既要让弱者得到帮扶,又不能让这个机制被滥用。更何况,潘某家的情况比较复杂,她的丈夫行动不便,子女又分居在不同的地方,很难齐聚现场办理手续。“用共享法庭行不行?”徐力提出了这个想法,并且得到了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力的手机几乎没有闲下来过。他通过电话、视频,一遍又一遍地向潘某的家属讲解司法救助的内容,约定视频会议的时间,还教他们如何使用共享法庭线上系统。“法官,我们不用到现场,真的能行么?”潘某的长子陈某乐在电话里犹豫地问道。“必须行。”徐力坚定地回答,“你们等不起,我们也拖不起。”在一个午后,徐力把潘某的丈夫接到了法院,然后与身处三省四地的其他家属通过“共享法庭在线系统”,以视频认证的方式完成了线上司法救助申请,成功争取到了4.5万元的救助款。这笔救助款在2025年春节前到账了。那天,潘某的大儿子回乡陪父亲做了体检,还带了些年货回来。这些琐碎的消息是潘某最小的女儿在电话里告诉徐力的,她的语气轻快之中还夹杂着一丝哽咽:“徐法官,我们几个和我爸能过个好年了,真心谢谢您。”当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徐力正在为另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下乡,村口传来鞭炮声,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春节的味道,他停下脚步,忽然感到一阵释然。或许这些努力并不能彻底改变命运,但却给这个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也让这片土地多了一些生机与希望。而张某呢,依旧在田间忙碌着,他埋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本文通过讲述永嘉法院的司法救助案例,展现了司法工作者积极解决当事人困难的努力。从事故发生到赔偿执行,再到司法救助的申请与发放,体现了司法救助在平衡公正与关怀弱者方面的重要意义,也传递出即使是微小的帮助也能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积极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