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禁猫令放宽后的种种情况,包括曾经的地下猫奴迎来合法化后的变化,以及放宽禁令后出现的如流浪猫增多、超养情况难以界定、弃养等新问题,同时也提及政策制定者的苦衷和可借鉴的国际经验等。
在新加坡公共组屋的电梯间里,有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位老太太抱着她的橘猫“布丁”,悠然自得地慢慢踱步。周围的邻居们纷纷凑过去逗弄这只可爱的猫咪,老太太见状,咧开嘴开心地笑道:“现在不用再偷偷摸摸地藏着它啦,它可是有身份证的呢。”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其实是新加坡放宽“禁猫令”之后日常生活的一个小小剪影。时光匆匆,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布丁”那代表身份的证书稳稳地挂在客厅墙上的时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却出现了:楼道里的流浪猫数量竟然翻了一倍。这一情况的出现,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人像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松了一口气;有人却为此忙得焦头烂额;还有人只能默默地收拾着由于新规实施而产生的各种麻烦事儿。
“以前只要邻居一敲门,我就得赶紧把猫塞进衣柜里。”居住在红山组屋的艾丽莎(化名)无奈地说道。她已经养猫长达十年之久,在新政落地的那一刻,她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两只猫办理了身份证登记手续。像艾丽莎这样曾经偷偷养猫的“地下猫奴”在新加坡可不是少数。在禁猫令执行期间,养猫的人常常会遭受来自邻居的各种威胁,邻居们会扬言要去举报他们,更有甚者,还会借此勒索养猫者,要求每月支付50至200新币(约合278至1112人民币)的所谓“封口费”。不过,随着养猫合法化的新规实施,这些见不得光的灰色交易就像清晨的雾气一样,渐渐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回溯历史,1989年的时候,新加坡国会颁布了“禁猫令”,明确禁止在公共住房里饲养宠物猫。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禁令,将会面临最高4000新加坡元的罚款,而且猫咪也会被无情地逐出家门。当初出台这个禁令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猫咪会在公共场所掉落毛发、随地排便,而且时不时发出的叫声,这些都有可能给邻居们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去年9月1日起,新加坡做出了重大改变,放开了已经实施了35年之久的“禁猫令”。现在,廉价公房的住户可以养猫了,但需要按照规定为猫咪办理养宠许可证,并且要给猫配备能够追踪的芯片。
但是,在这看似皆大欢喜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位志愿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情况:有人趁着政策放开,竟然在室内养了32只猫。“那房间里的粪便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猫咪们只能在尿里打滚,那股臭味差点把邻居给熏晕过去。”在芽笼一带的老屋区,志愿者还发现仍然有居民把没有登记的猫藏在洗衣机后面的夹层里。
新政虽然规定每户人家最多只能养两只猫,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漏洞。一对新婚夫妇就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他们的领养证明,还得意地发问:“我们两个人在婚前各自养了两只猫,结婚之后合并起来就有四只猫了,这样算不算违规呢?”新加坡动物与兽医服务局针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可是具体要如何去执行这个规定,却依旧不明确。
“我家里养了三只猫,那到了过渡期之后该怎么办呢?”在社交媒体的养猫群里,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不停地刷屏。按照新规,过渡期会一直持续到2026年,超养家庭需要逐步达到合规的要求,可是具体要怎么操作呢?官员们只是表示:“还在收集反馈呢。”
随着禁猫令的解除,被遗弃的流浪猫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虽然芯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弃养行为,可是它却无法左右人的内心啊。”新加坡兽医陈医生一边翻着病例本,一边无奈地摇头说道。他曾经遇到过一只可怜的猫,被主人遗弃了三次,每次主人都谎称“不小心弄丢”了,最后志愿者在垃圾桶旁边发现了这只瘦得皮包骨头的猫。官方数据显示,在芯片登记之后,猫咪的找回率提高了30%,但是动物保护人士却对此泼冷水:“那些真正想要弃养的人,甚至会直接把猫扔到马来西亚去。”
而且,高空坠猫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隐患。就在今年2月,一只布偶猫从没有封窗的24楼坠落,直接砸坏了楼下餐厅的遮阳棚。与此同时,流浪猫的绝育也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有志愿者忍不住吐槽:“抓猫可比抓贼还要难呢!”
其实,政策的制定者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相关人士表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养猫主人、反对养猫者以及动物保护团体等多方面的诉求。在这方面,国际上的经验也成为了新加坡的重要参考。例如德国要求公民承担对狗进行教育的义务,狗只有通过相关考试之后才能够上街;瑞士则规定,申请养狗的人必须参加相关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在掌握了养狗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可以获得养狗的资格。
本文总结了新加坡禁猫令放宽后的情况,从曾经禁猫令下的猫奴困境到禁令放宽后的合法化,同时指出放宽禁令后出现了诸如流浪猫增多、超养界定不清、弃养、新的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还提到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经验的可借鉴之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