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相关情况,包括完善政策制度、数字赋能、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的举措,旨在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预警监测和救助帮扶,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了解到,在今年,青海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这其中包括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制度、强化社会救助数字赋能以及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目的在于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预警监测以及救助帮扶,从而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的服务效能。
自今年起,青海省着手修订并完善临时救助等有关政策。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联合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以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利用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系统,与农业农村、人社、医保等部门展开合作,累计交换共享数据达34.81万条,并且下发预警信息7227条。经过核定,新增各类救助对象4335人,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此外,青海省围绕“一库一网一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低收入人口预警指标设置。整合“一门受理”、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大力推行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 + 线下实地摸排”这种方式,达成低收入人口信息“统一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按需推送”的目标。
今年,青海省还将持续开展9项改革试点工作,这些工作涵盖社会救助异地申办、服务类社会救助、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等方面。全省已有1000多名困难群众通过异地申办及时被纳入救助保障范围,6.8万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人口享受到了照料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类社会救助。并且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件事一次办”的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改革创新试点范围。
本文总结了青海省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努力与成果。通过完善政策、数字赋能、改革试点等多种方式,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举措体现了青海省在社会救助工作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