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牡丹绘画:传承与现代审美之思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牡丹与农事历法的联系,到各地牡丹会的盛景,再深入探讨牡丹在绘画中的演变历程,包括不同朝代画家对牡丹绘画的不同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最后提及当下牡丹题材绘画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传承中国艺术传统中诗画之境、雅俗之思的重要性。

牡丹,自古以来就备受瞩目。

先看看这幅宋代佚名的牡丹图(中国画),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艺术韵味。还有吴昌硕的牡丹水仙图(中国画),也是精美绝伦。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谷雨时节,牡丹盛开,这是自然的馈赠。在黄河流域,百姓把牡丹花开当作春耕完成的标志,这牡丹可不仅仅是一朵花,它还蕴含着农事历法的智慧,更寄托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诗意情怀呢。

咱们中国,有黄河与长江滋养的广袤沃土,这片土地孕育出了雍容华贵的牡丹。江河奔腾、厚土沉积、牡丹盛开,这壮丽的景象就是古老农耕文明的一个写照啊,充满了跨越历史的蓬勃生命力和深沉博大的精神感染力。也正因为这样,像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这些有着悠久牡丹栽培历史的地方,都保留着举办牡丹花会的传统习俗。在花会上,牡丹的九大色系、十大花型以及1400多个品种的千姿百态都被一一呈现出来。你看那脂红流丹的艳丽,赵粉含羞的娇羞,残雪如玉的高洁,初乌润墨的深沉,豆绿若仙的空灵……有着“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或富丽堂皇,或清新素雅,或娇艳欲滴,美得让人流连忘返,而且从古至今都被写进诗里、画入画中,各个朝代都有佳作留存于世。

我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在家乡菏泽开始牡丹写生了。年轻的时候画牡丹,特别喜欢临摹牡丹图谱上的工笔、没骨、小写意。随着年龄渐长,就更喜欢画自己眼中看到的牡丹,心里所想的牡丹了。毕竟这是家乡的“大花”,是中华之花,这里面包含着无尽的家乡生活记忆和民族文化精神。这么说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那些以牡丹为主题而成就斐然的名家大作,都饱含着对时代、对人生最深刻、最真挚的情感了。

宋代的院体画用精细的工笔来写实描绘牡丹,线条勾勒得细腻逼真,色彩设置得浓丽而又雅致,画风工整严谨。画家们通过对牡丹物象的极致写实,来表现宋代院体画所追求的“真实感”。他们把绢素当作镜子,通过绘画来映照万物生长的天道秩序,这不仅是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一种视觉呈现,也成为了国家昌盛繁荣的象征,就像“太平丰裕”的符号一样。到了明代,徐渭可就不一样了,他用泼墨大写意的手法颠覆了传统。他用水墨来代替色彩,这样就凸显出牡丹“劲骨刚心”的精神内核。他用逸笔取代工笔,笔下的枝叶肆意狂放,甚至画出“以衰草败叶之态入画”的牡丹,借此来表达对命运的抗争,对世俗富贵观念的解构,从而让牡丹从宫廷装饰变成了文人精神的载体,牡丹画也从宫廷趣味被文人审美超越了。

近代的时候,吴昌硕把金石篆籀的笔法运用到画牡丹当中。他画的牡丹枝干像铁一样刚硬,花瓣厚实,色彩浓烈得就像朱砂点染一样,形成了一种“重、拙、大”的金石气象。在他的《牡丹图》里,红与黑形成强烈对比,枝叶就像篆书的笔意一样盘曲,把牡丹的富贵之气升华为雄浑苍劲的生命力。这种充满金石韵味的生命气象,实际上是海派商业文化和传统文人趣味的奇妙融合。齐白石呢,又更进一步,他借鉴民间年画的对比手法,用墨叶来衬托红花,创造出了“红花墨叶”的程式语言。他用湿笔晕染的方法表现出雨后牡丹花叶下垂的姿态,墨色氤氲之中透露出清新的野趣,还常常题“大富贵亦寿考”,把牡丹的象征意义变得世俗化,融入了民间对平安吉祥的朴素祈愿,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审美从文人雅趣向市井烟火味的转变。可以说,牡丹既有着“国色天香”的高贵身份,又扎根于普通的菜畦篱笆之间,花瓣上带着晶莹的露水,根脉深扎在泥土之中,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牡丹入画,重要的不只是它的外形,更在于它的神韵,牡丹表现出的富贵或者野逸,主要取决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感悟。

从精神层面来看,牡丹在我国浩瀚的艺术长河里,既有在《洛神赋图》中作为仙姝化身的神性象征,也有在明清瓷器上“凤穿牡丹”所代表的世俗祈愿,既包含着花开富贵的物质向往,也寄托着“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的精神追求。可见牡丹所承载的中国式审美是一种丰富的和谐:追求富丽堂皇的世俗圆满,崇尚“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节,工笔写实能够展现它的自然之美,写意笔墨可以抒发它的野逸之气。这种“花非花”的文化意象,早就超出了植物学的范畴,它的“国色天香”的美誉,不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华美,更在于它“长一尺,退八寸”的生长特性,凝聚了中国人对生命繁荣、人生智慧、文化传承的期待。

可是,反观现在的牡丹题材绘画,存在着“艳俗化”的问题,这表明在对牡丹内在精神的把握和表达上还有所欠缺。对“美”的感知和领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倾城之恋,到齐白石“大富贵”的市井情怀,牡丹作为中华审美精神的一种象征,它的艺术世界是深邃而广阔的。所以啊,描绘牡丹的美,还得做到“浓丽有骨”,传达出它的气韵。诗画之境、雅俗之思,在传承中国艺术传统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就像恽寿平用没骨法融合工笔与写意,吴昌硕以金石味贯通书画一样,牡丹画境的高贵典雅,是植根于创作者诗、书、画、印的整体修养的。总之,牡丹的国色风华,不在于笔墨的繁简或者色彩的浓淡,而在于能不能通过这一朵花看到中华美学的千年风雅。

谷雨时节,春汛漫过淤积的黄土,牡丹在风中摇曳生姿,这让我又想起了牡丹入画的漫长历程。还记得学画的时候,先生常说“画牡丹要听见黄河水响”。其实啊,画的是牡丹这朵“大花”,更是孕育这朵花的水土、生活和精神。牡丹的根系能穿透数米厚土汲取养分,中国艺术家也一直在历史沉淀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寻找属于这个民族的美学表达。就像黄河水奔腾不息,谷雨时节的牡丹年年盛开,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始终充满着新的生机。

文章从牡丹在自然、文化中的地位说起,详细阐述了牡丹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包括各朝代画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背后的精神内涵,指出当下牡丹题材绘画存在的问题,强调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诗画之境、雅俗之思的必要性,表达牡丹的艺术表现反映民族文化创造力的观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33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