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聚焦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阐述在AI赋能的背景下,该产业在“智”与“竞”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AI在生产、座舱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提及面临的问题与保障措施等。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消息,标题为“AI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与‘竞’中前行”。记者唐诗凝、高亢、于也童报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销均超1200万辆,那如今还有增长空间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首季报给出了答案。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但延续高增长态势,而且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这彰显了汽车产业的活力,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是什么支撑这样的增速呢?政策支持、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期积累固然重要。不过,经记者调研发现,不断攀升的市场数据背后,AI和智能化技术正成为汽车的新基因,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以“智”提“质”。
先看AI入驻智能生产线。走进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百架机械臂精确舞动,在线AI视觉检测覆盖热成像模具温度监控等20多个场景、70余个工位,智慧终端屏幕上的排产数据“吹响号角”,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近100项人工智能应用全面上线,AI智能质检系统仅需0.01秒就能完成冲压过程单张影像数据资料的分析,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缝隙也能被检测出来,确保零部件以最优状态进入下一道工序。
汽车生产车间有了“智慧大脑”,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走进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会发现,数据“脉搏”跳动强劲。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每秒102亿亿次的算力,可支持数百万在线车辆实时智算需求;长安汽车与阿里云共建的智算平台,每天训练的自动驾驶里程数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I的广泛应用重构了全产业链。
再看AI焕新智能座舱。“打开空调”“摇下车窗”这类简单语音指令如今已显过时。现在,多模态的大模型进入智能座舱,带来更自然、更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它能识别20种方言和混合语序指令,会捕捉情绪,舱内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及时预警疲劳驾驶……AI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具备情感交互的“智能伙伴”,汽车变得更“懂你”。
当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超20家车企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奔驰宣布将ChatGPT技术深度整合,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将发展战略定位为“AI汽车公司”,可以看出在这场新较量中,没人敢迟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渗透,以强大动力推动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汽车产品、企业和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AI驱动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的底层竞争力。
如今,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示等辅助驾驶系统给用户带来更轻松的驾驶体验。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达57.3%。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竞争焦点已从价格转向智能化,车企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认为,国内外资本在智能化领域增加投入,能吸引更多资源并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加速全产业链发展。“我们要把‘狼来了’的压力转化为‘良性竞争’的动力,借助市场势能获得更好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有破浪前行的勇气,也坚定地敞开合作共赢的大门。今年3月,宝马将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的消息备受关注。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称,宝马在中国有大约460家本土供应商伙伴,面向智能时代,宝马正加速推进与中国伙伴的研发合作,围绕AI等前沿技术紧密合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一批创新型ICT高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带来相互赋能的无限可能,也为我们增添极大的发展信心。”抓住AI时代颠覆性创新的时间窗口,紧密协同才是汽车工业的未来之路。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夸大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一些驾驶员过度相信技术,开启“智驾”功能后发生安全事故并非个例。
必须牢记,安全是智能技术应用的“黄金”标准,也是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针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动,也亟需制度保障与行业自律共同发力。”给予创新必要的成长空间,同时构建协同有序、规范透明的行业生态,才能推动汽车智能化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本文总结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AI赋能下的发展状况,包括在生产、座舱智能化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如生产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改善等。同时也指出了行业竞争焦点的转变,以及在发展中面临的如误导消费者、安全隐患等问题,强调了安全底线的重要性,提出需要制度保障与行业自律共同推动产业更好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