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在4月19 - 20日终评阶段的情况,包括评委对入围作品的评选过程、评选中出现的争议以及评委对大赛奖项设置等方面的看法等内容。
4月19日至20日,“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步入了最为紧要的终评阶段。在成都北湖生态公园的熊猫家园文创中心,终评评委们纷纷汇聚于此。他们的任务可不轻松,要对多达210件入围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斟酌并给出分数。在这一过程中,评委们针对“最佳雕塑作品”“最佳绘画作品”“最佳视频作品”“最佳视觉设计作品”和“最佳潮流玩具设计作品”这五大奖项,还有“最佳数字作品”和“最佳科幻创意作品”两大特别奖项,精心完成了最佳作品与优秀作品的评选。另外,结合网络投票选出的10件最佳人气作品,总计46件作品将会在4月22日的成果发布会上隆重登场。4月20日下午的评审现场,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最佳雕塑作品奖项评选时,发生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在初步打分结束后,有一件造型抽象前卫的作品得到了较高的分数。然而,并非所有评委都对其完全认可,部分评委持有保留意见。他们觉得,这是面向大众的评选活动,作品是否能被普通大众轻松理解并且喜爱,这一点是需要考虑的。熊猫金竹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著名设计艺术家许燎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其实是较为常见的。他提到:“这件作品可能不是所有评委都特别钟爱的,但它自身存在优点,每位评委给它的分数虽然不算特别高,但也不低,最终就有可能在众多作品中‘崭露头角’。”许燎源还表示自己比较欣赏这件作品,因为它运用了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构建,并非只是简单的表意或者形态再现,这体现出创作者在熊猫题材创作方面大胆突破边界的精神。同样作为熊猫金竹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的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奖及意大利国家现当代艺术协会创始人劳拉·加仑,也对这件作品十分欣赏。她表示:“如果把这件作品制作成文创手办,我会非常乐意买一件带回家。”并且,她对本次入围作品整体所呈现出的时尚感和现代性有着深刻的印象。评委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有少数作品在设计图片上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可实际呈现出来的样品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经过认真的商讨之后,评委们决定重新审视这6件入选作品(1件最佳和5件优秀)的实物。于是,他们来到摆放在大厅内的雕塑作品跟前,仔细地进行观察,并且还不时与身旁的其他评委交流自己的想法。终评评委、美国科幻动画导演道尔顿·格兰特对这一现场的小调整表示认可。他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经历,之前在担任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的时候,也遇到过大家意见难以统一、争执不下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缺乏争论往往意味着缺乏活力和创新的想法,我觉得这一情况很好地反映出评委们对待评选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现场平等开放的评议氛围。”格兰特本人却不太支持那件得到高分的作品,他表示:“作为一名动画电影导演,我会更加关注广大受众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众可能很难一下子就看出那是一只熊猫。”他更倾向于富有内涵、充满故事感的作品。那么,为什么在七大门类(除人气作品外)的奖项当中,唯有雕塑类评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呢?熊猫金竹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著名国际雕塑艺术家傅榆翔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雕塑本身具有鲜明的公共艺术功能,其辨识度极高,传播性也是最强的,非常容易成为一座城市的形象IP,就像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丹麦的小美人鱼铜像等。傅榆翔还说:“正如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所写的那样——‘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佳雕塑作品就如同大赛献给这座城市的第一件礼物,它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因此我们都格外重视,甚至不惜为此重新评估。”对于此次评审的结果,评委们总体上表示满意。终评评委梁梅还特意提到,大赛首次将潮玩设计列为主要奖项,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她解释道:“年轻的消费者普遍喜爱潮玩,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带动作品的设计与熊猫形象一同,得到更为广泛、有效的传播。通过购买和收藏潮玩,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熊猫、喜爱熊猫,进而记住熊猫家园是在成都。”本文总结了“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终评的过程,包括评委对不同奖项作品的评选,在雕塑作品评选中出现的争议及原因,以及评委对大赛奖项设置的看法等,最后提到评委对评审结果表示满意并肯定了潮玩设计设为主要奖项的前瞻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