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乌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专家乌海行”活动。该活动中眼科专家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乌海,为当地眼健康服务。乌海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人口55.73万。专家团队在两天内为众多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为医务人员分享经验,专家还开展手术带教、传授手术经验,同时有专家为教师讲授视力保健技能、为基层医生揭开科研转化“密码”。此外,这也是“初心·明眸行”项目的乌海站,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后深入多地,此次乌海站的活动还标志着两地眼健康服务将有更深层次交流合作,内蒙古驻沪办事处也表示将推动两地医疗资源深度对接。
在19日至20日期间,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展开。这一活动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乌海市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联合主办的“上海专家乌海行”。众多眼科专家不辞辛劳,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乌海这片土地,他们就像一群带着希望的使者,为当地的眼健康服务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乌海,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黄河上游。这里有着“黄河明珠”的美誉,其常住人口约为55.73万人。在这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来自上海的专家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们为当地多达76名患者提供了包括近视防控、眼底病筛查等在内的精准诊疗服务,这无疑给那些被眼疾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专家们还不忘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为50余名临床医务人员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研究经验。
在乌海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更是上演着令人感动的场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两位专家,在这里分别开展了疑难手术带教。其中一位男性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的发展已经造成了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手术,他的视力将会进一步下降,甚至面临失明的危险。童晓维主任凭借着当今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先进治疗方案,为这位患者进行了精细化的诊治,最终手术获得了成功。还有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他的人工晶体联合囊袋一并脱落于玻璃体腔内,李家恺主治医师果断地为其进行了人工晶体及其囊袋复合体的取出手术,并且仔细地进行了周边视网膜的修补,成功地将患者失明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这两位专家忙得连中午休息的时间都顾不上,他们认真地传授着手术经验,这种敬业精神让现场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深受触动。
与此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视光中心的王敏副主任医师为88名中小学卫生教师讲授了《青少年视力保健技能》。她的讲课从筛查规范到护眼操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让现场的老师们深受启发。陈军博士则以《巧妙设计临床研究方案解决临床难题》为题,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为基层医生揭开了科研转化的“密码”,这对于提升基层医生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高玮介绍说,“初心·明眸行”是中心的党建品牌项目。这个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经深入到安徽、贵州、内蒙古、四川等地。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多个边远地区、学校,甚至还深入到牧民家中。他们不仅为学生捐赠眼镜、科普书籍、文具用品等各类实用物资,还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合作模式。
而此次的“初心·明眸行”乌海站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活动现场同步揭牌,并且聘用了当地专家参与“明眸科普宣讲团”。这一举措标志着两地的眼健康服务将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优质的“医疗输出”,能够帮助当地提升专科能力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李志刚也表示,将会以此次合作为起点,以深化沪蒙合作为纽带,推动两地医疗资源的深度对接。这对于沪蒙两地在眼健康领域的合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总结了“上海专家乌海行”这一活动的情况。该活动由多方联合主办,专家团队为乌海的眼健康做了多方面的贡献,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对医务人员的经验分享、手术带教、知识讲授等。同时也介绍了“初心·明眸行”项目的概况以及乌海站活动的特殊意义,包括两地将加深眼健康服务交流合作以及推动两地医疗资源深度对接等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