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IPO市场的新动向进行阐述,包括4月沪深北交易所IPO零终止现象、年度撤回量大幅下滑情况,以及在审企业中的“钉子户”相关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IPO市场正在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据第一财经统计,步入4月份之后,沪深北交易所里居然没有一家IPO企业出现终止审核的情况。从本年度整体来看,仅仅只有47家企业终止审核,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大幅下滑了61%,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4月沪深北交易所IPO零终止这一现象,彰显出市场积极的变化,这也预示着IPO市场正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稳步前行。”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专家谭格非如此表示。从年度撤回量的角度来看,其大幅下滑61%是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第一财经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IPO终止审核的数量逐月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1 - 3月分别为28家、11家、8家,到了4月更是达到零终止的状态。截至4月20日,2025年IPO终止审核的企业总计47家,具体分布为北交所16家、创业板14家、沪市主板9家、深市主板5家、科创板3家。反观2024年1月1日 - 4月19日期间,IPO终止的数量高达121家,这就意味着今年相较于去年同期,撤单量下降了61%。去年4月 - 7月是IPO撤回量的高峰期,业绩、新上市门槛、审核标准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在这短短4个月里,总计有248家企业撤回IPO申请,特别是6月,撤单量更是突破百家,达到109家,之后撤单量才逐步回归正常状态。实际上,今年前4个月的撤单量不仅低于2024年,而且相较于2023年、2022年、2021年也是更低的,这个数量创造了近年来的新低。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年很有可能是2021年以来撤回量最少的一年。谭格非指出:“4月IPO企业零终止是政策、市场和企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这一现象反映了资本市场积极的变化,也预示着未来IPO市场有望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发展,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在谭格非看来,企业自身质量的提升是出现“零终止”现象的关键内在因素。在严格的审核要求之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强化财务规范,优化股权结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所在行业中站稳脚跟,从而符合上市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要求。谭格非进一步分析,从政策导向方面来看,2025年以来,监管层在资本市场改革与政策扶持上持续发力。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不断优化审核流程,提升审核的效率与透明度,为企业上市提供稳定的预期,使得企业更有信心推进上市进程。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对于那些符合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像是高端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的企业,监管层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速处理这些企业的IPO项目。再来看看IPO在审企业的情况。统计显示,截至4月14日,IPO在审企业的数量为188家。其中,北交所排队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93家,其次是沪主板,有29家企业在排队,深主板排队企业数量为24家,创业板排队企业有23家,科创板排队企业为19家。在这188家企业当中,有40家已经过会。目前在审的188家企业中,涉及的IPO中介机构包含45家券商、28家会计师事务所和40家律师事务所。在保荐机构方面,国泰海通证券有25家在审企业,超过了多年来一直位居榜首的中信证券,排名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中排名第一的分别是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和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同时,截至目前,排队超过1000天的企业仍然有13家。其中,创业板申报企业云汉芯城自2021年12月29日受理以来,已经排队超过1200天,这家公司早在2023年11月就已经过会,但是直到2025年3月才提交注册。另外,北交所申报企业扬德环能同样排队超过1200天,该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受理,2023年8月过会,2023年10月提交注册,截至目前一直没有拿到注册批文。科创板申报企业北京通美和创业板申报企业广东建科排队也都超过了1100天,其中,广东建科在2023年8月过会后一直未提交注册,北京通美于2022年8月提交注册后一直未拿到注册批文。对于这些IPO“钉子户”,谭格非分析认为,要么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像财务问题、股权纠纷等隐患,要么是受到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谭格非强调:“IPO‘钉子户’问题不容小觑,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审核监管,加大对‘钉子户’企业的督促与引导力度。企业自身更需要深刻反思,全力以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本文总结了IPO市场的新动向,包括IPO终止审核数量的变化,4月沪深北交易所零终止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年度撤回量大幅下滑并创下新低,还提到了在审企业的相关情况如中介机构分布、排队企业数量,特别是关注到了排队超千日的“钉子户”企业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