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介绍安徽省六安市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包括霍山县凡冲村和金安区东石笋村等地,展现茶旅融合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收益、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春和景明、茶香四溢之时,安徽省六安市迎来了茶叶的大面积开采。人民网安徽频道深入其主要产茶区,穿梭于茶山之间,走进茶企,探访茶农,探寻六安茶产业兴旺致富的秘诀,感受茶叶全产业链上的欢乐氛围,解读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每到采茶季的周末,在六安市霍山县的凡冲茶海,活跃着的不只是采茶工人,还有许多前来研学的孩子。孩子们头戴小黄帽,背着小竹篓,在茶园里敏捷地穿梭,尽情享受采茶的乐趣。漫山遍野的“小黄帽”,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内涵更加丰富。传统的茶产业与研学旅游相融合,使六安的茶产业突破了单纯的采茶、制茶框架,以茶叶为纽带,构建起更多元的文旅新体验。这种“茶旅融合”的创新升级,正在重塑六安茶产业的附加值。霍山县凡冲村有着1100余亩的连片茶园,这里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深入挖掘茶叶的经济价值,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新道路。这不仅让茶农的收入增加了,还催生了新的消费热点。4月20日,在霍山县凡冲茶海研学营地,孩子们有序地排队体验从采摘到制作茶叶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据霍山县凡冲村党支部书记张长珍介绍,2024年茶季刚开始,茶海研学营地就已接待游客达五千余人次,成功实现了农旅经济的有效转化。在2024年,凡冲茶海研学营地接待了近10万名游客,带动村民增收超100万元。研学热潮还推动了民宿经济的发展。凡冲村除了茶叶资源丰富,还有原三线企业江南机械厂遗留的800余亩国有土地、近1万平方米的房屋,这为打造民宿、度假等旅游服务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场地条件。张长珍说:“研学带来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民宿经济的发展,去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左右。像不远处的‘少间·观凡里’民宿生意就十分兴隆。”在大别山北麓的金安茶山,同样呈现出火热的茶旅融合场景。当下正是茶农徐志虎最忙碌的时候,不过和去年相比,忙碌的内容有了变化。徐志虎指着不远处的茶园说:“以前忙着采茶,今年忙着搞服务咯。”茶园里,游客们正变身“半日茶农”体验采茶乐趣,袅袅茶烟中欢声笑语不断,飘过山梁。茶山深处,七彩滑道上研学团队的身影和忙碌的采茶客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鲜活的画卷。东石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昌华表示,2023年,东石笋村利用衔接资金建成了千平茶产业驿站,200亩标准化茶园提升了茶叶品质,带动2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4500元左右。茶叶品质提升后,不仅让村民在经济上富足,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于是,去年村里开发了彩虹滑道等文旅项目,实现分红43万元,还举办了茶旅文化季、超大非遗蒿子粑粑等活动。汪昌华说:“通过这样的引流,形成了茶文旅融合联农带农的新格局。”2024年,仅六安市金安区的干毛茶产量就达1010吨,茶旅融合拉动综合产值突破7.5亿元。当茶叶从绿叶变成“金叶”,茶山化为“金山”时,一片茶叶所承载的已不只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生态触手可及,文化可亲身感受,产业不断延伸。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六安正用一片茶叶“沏出”绿水青山的致富梦想。本文总结了安徽省六安市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果,通过霍山县凡冲村和金安区东石笋村的实例,如凡冲村的研学营地带动旅游经济、民宿经济发展,东石笋村的茶产业驿站提升茶叶品质进而带动文旅项目发展等,展现了茶旅融合在促进经济增收、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体现出这种融合模式让六安的茶产业在传统模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