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情况。包括其任务面积、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区别,以及保护性耕作带来的诸如防止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地力等多种好处。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近期正式印发了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今年,全省保护性耕作的任务面积将达1370万亩,这可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那辽宁的保护性耕作到底进行得怎样呢?黑土地又有了哪些改变呢?让我们跟着记者的脚步到田间地头去看看吧。
正值清明和谷雨之间,是农事忙碌的时候。记者来到了沈阳市沈北新区,这里是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距离大规模玉米春播仅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前大片农田里还留存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认真查看作业效果呢。
杨长春向记者介绍,以往传统的耕作模式,在播种前得把地里的秸秆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但现在却要把秸秆尽量留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他还说,农民心里都有自己的盘算。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烧掉,要么打成捆卖掉当柴火或者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任务面积达1370万亩,并且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上增加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何要花费这么多精力,投入大量资金补贴,想法设法让农民把秸秆留在地里呢?以前在农民眼中麻烦又不值钱的秸秆,怎么就变成“宝贝”了呢?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生产管理处处长朱宝玉表示:“保护性耕作中,秸秆覆盖就像是给土地盖了一层小棉被。在秋季、冬季,还有春天播种前风沙大且干旱的时候,秸秆覆盖能够防风、护土、固沙,对保护黑土地耕地有着非常好的提升效果。”
秸秆多覆盖、少动土,能最大程度防止土壤风蚀水蚀。采访当天,正好碰上东北春季常见的大风天气。
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长春说:“以前像现在这么大风的时候,出门眼睛都睁不开,土都被卷跑了。现在秸秆覆盖在土地上,这种情况就很少了。(记者:要是下大雨呢?)下大雨也没事,秸秆在上面能减少水蚀,要不然水流失,哪里地势低,水就往哪里流,就会冲出沟来。”
辽宁正在通过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方式,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东北民间,人们曾用“一两土二两油”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长期大面积连作和追求高产的传统耕作方式,使珍贵的黑土地面临土壤质量和肥力下降的困境,而大面积休耕养地又会导致粮食减产。这个两难的难题,在辽宁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中正在寻找解决之道。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农田里,正在进行秸秆全量还田耙混作业。一台台现代农机轰鸣作响,高速刀片将秸秆破碎,把70%左右的秸秆和土壤混拌至耕作层,地表留30%左右秸秆覆盖,一次性完成旋耕、破碎、混拌、整地作业。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艾友营子村某农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李剑平称:“通过机器整地,把有机质(秸秆)融入土壤中,保持了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肥力,对土壤保墒软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一次性整地减少了土地板结。”
地上部分秸秆覆盖减少土地风蚀雨蚀,地下大量秸秆还田,粉碎后与土壤混合变废为宝,增加了农田地力。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覆盖着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适合耕作。但长期耕作下,黑土层不断消耗,过去农户为了保持地力和粮食高产,无奈大量使用化肥。如今,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
经过五年的黑土地耕作性保护,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依靠秸秆覆盖还田和现代农机推广,地里蚯蚓增多了,地力增强了,产量也提高了。
辽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连续五年推进相关工作,任务面积不断增加,这种保护性耕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秸秆处理模式,秸秆还田能防止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地力、保持土壤肥力等,从而让黑土地得到更好的保护,提高了粮食产量,是一种可持续的耕作模式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