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科技创新是关键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展开论述,强调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阐述了农业强国的五大特征,指出科技装备创新是实现科技装备强的关键,还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虽取得进步但仍存在短板,强调要发挥协同效应和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这份规划可是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呢。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这个时期,《规划》系统地对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谋划,这让农业科技创新变得更值得期待了。农业强国有着五大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以及竞争能力强。重要农产品维持合理的自给水平是供给保障强的一种标志,而在全领域推动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则是达成科技装备强的重要手段。供给保障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科技装备强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后续动力。毕竟在劳动力、空间、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高性能的品种、高水平的技术以及现代化的装备来突破各种限制因素,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还有资源利用率。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博弈的主战场。随着科技革命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全球农业竞争已经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产业层面了,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也在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全球的农业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数。在国内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离不开科技,想要增加农民收入也得靠科技,培育农业领军企业同样需要科技。要是没有科技装备,供给保障、经营体系、产业韧性和竞争能力都会失去支撑。一项技术是能够成就一个产业的。反之,科技方面存在短板也会在产业上体现出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整体已经步入世界第一方阵,也有了不少代表性的成果。但是,我们还不能算是农业科技强国。强与弱是相对的概念,农业强国既要和自己比,实现农业现代化,又要和国外比较,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拥有值得称赞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成果能不能转化、转化是否顺利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所追求的农业科技强,既要原始创新能力强,又要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强。要让协同效应发挥出来。我国的农业创新队伍规模很大,但是创新主体存在着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等现象。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单打独斗”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了,人员的交流、要素的流动、科研的合作、设施的共享等都成为必然的要求。目前,农业领域的创新大多还是以点上的创新为主,适应性和经济性都不太强,缺乏全过程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对于创新主体而言,既要能够耐得住农业科研的寂寞,长时间专注研究,又要打破行业的壁垒、摒弃门户之见,开展体系化的科研攻关。当然,还要以开阔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要提高创新的整体效能。把创新成果从“书架”送到“货架”,既要把技术创新运用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也要用场景创新来推动技术突破。在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个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可是最终能被农民认可的却非常少。之所以会出现农业科技和产业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要提高创新整体效能,首先要面向产业实际,选准方向和选题,这就好比系好“第一粒扣子”。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把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贯通起来,重点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装备、数字农业等方面发力。这也就意味着要把种业、农机、农业信息化等综合起来考虑。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就是利器。让农业借助科技的力量腾飞,重塑“三农”发展的新优势,这样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本文总结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中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特征,强调科技装备创新的重要性,从国内外分析科技创新的需求,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虽有进步但存在短板,强调发挥协同效应和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对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04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