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友强:用电力抢修书写遵义红色旧址的守护传奇,夜幕下遵义会议会址的守护:申友强的电力坚守之旅

申友强在遵义的故事。他作为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员工,在夜幕下对遵义会议会址进行用电设备检查。他工作39年一直坚守在电力抢修岗位,守护遵义的万家灯火和红色印记。文章还回顾了他工作以来的历程,从被人不看好到成为劳动模范,他所在的团队不断发展,在保障红色旧址电力供应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他自己还成为“发明家”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夜幕悄然降临,华灯初上之时,遵义会议会址宛如被轻柔的灯光温柔地环抱起来,恰似披上了一层充满神秘色彩的面纱。那古旧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照之下,愈发彰显出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红色的砖墙、青色的瓦片,被灯光照耀得色彩更加浓郁鲜艳,恰似一幅精美的历史画卷缓缓地展开……申友强带领着抢修队员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开始仔细地检查用电设备。(艾启军摄)在巡检完会址的用电情况之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的员工申友强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看了看,此时时间已经接近晚上7点了。那璀璨的灯光仿佛有一种魔力,驱散了他身体的疲惫,让他的内心又变得踏实起来。“每当看到灯亮起的时候,内心都会涌起一种无形的自豪感。”申友强感慨地说道。他在这工作的39年里,始终如一地守护着遵义城区的万家灯火,守护着这里珍贵的红色印记。申友强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今年已经55岁的他,一辈子只专注于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他坚持做了一辈子,那就是“电力抢修”。在这39年的漫长时光里,申友强从未离开过这个岗位,也从未离开过这里的每一位客户,更没有离开过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故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身材瘦小的申友强被大家认为“根本就不是搞电力抢修的那块料”。然而,他的骨子里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你们说我不适合,那我偏要做给你们看看!经过艰苦的磨炼,曾经对电力工作“一无所知”的申友强,如今已经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劳动模范。申友强(中)正在与队员交流遵义会议会址用电设备的巡视情况。(艾启军摄)回忆往昔的岁月,申友强依然记忆犹新: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去抢修都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故障检查的时候,一块摇表就是最先进的仪器了;“大哥大”“BB机”就是抢修工作中的通讯工具;“电力抢修333”成为了客户与供电之间的桥梁……“那时候,由于电力网架十分薄弱,城区的电力也没有进行改造,一旦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故障抢修工作就会变得异常忙碌。仅仅是查找故障,有时候就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再加上抢修的时间,十几个小时,甚至两三天都是常有的事情。”申友强回忆道。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3年,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成立了,电力抢修队也随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遵义南北两城区的电力抢修任务就落在了他们的肩上,作为抢修队负责人的申友强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使命和责任。申友强(中)正在对会议会址的开关箱进行巡视。(艾启军摄)2013年,遵义供电局党委成立了以申友强名字命名的“申友强服务队”。这个服务队从最初的32人抢修队逐渐发展壮大,到现在已经有80余人了,被当地的群众亲切地称为“电力抢修110”“电力雷锋”。在申友强服务队负责抢修服务的区域内,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一批重要的红色旧址、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至深的事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保障好这些红色旧址的电力可靠供应和用电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申友强深知,电力是保障红色旧址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这些旧址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申友强带领着他的团队,对旧址周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他们更换了老旧的电线电缆,新增了布点变压器并且扩大了容量,以此来确保电力供应的充足和安全。通过配电网的改造升级,再加上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加持,遵义城区,特别是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申友强(左)正在对遵义会议纪念馆配电室进行巡视。(艾启军摄)到2024年底,贵州电网公司建成了遵义会议会址核心圈高可靠示范区,这里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5分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压线路环网率、可转供电率、自愈率均达到100%;搭建以电鸿物联为基础的数字台区16个,形成设备数据互联互通、运维端边协同的高可靠性供电区域电力鸿蒙生态……在这个示范区的中心位置,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最高游客量超过7万人次。“我们每天都安排有巡视检查,每一天我们都是在保电。”申友强说道。申友强带领着他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展设备特巡、检修工作,实现了会址纪念馆“零故障停电”。特别是在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活动期间,他们都以“零事故、零差错”的完美表现圆满完成了每一次的保供电任务。“申友强不是在抢修,就是在去抢修的路上。”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哪怕再忙碌,申友强都要亲自到现场去查看一番,对于新投运的线路、刚刚更换的开关箱或者变压器,他都会反复核对数据资料,认真做好记录,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他也因此成为了城区配网线路的“活地图”。申友强在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宣讲红色故事。(艾启军摄)申友强不仅仅是“活地图”,他还是一名“发明家”。39年的时光里,申友强从一个青涩的学徒成长为全国劳模(200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这名一线的普通员工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凭借着热爱钻研的劲头,靠着14,000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把抢修保电这项工作做成了精细活。在“申友强创新工作室”里,申友强带领着20名核心队员潜心研究,相继研发出“绝缘脚扣直接作业法”“移动式0.4千伏双电源切换柜”等15项技术创新成果,并且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传统技术不能忘,改革创新要跟上。申友强不仅仅自己努力钻研,更是带着团队一起努力,用一个个小发明解决了遵义会议会址核心圈的一个个大难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申友强不仅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万家灯火,更是用一生去保护红色印记……(陈举、陈琪)

本文总结了申友强在遵义的电力抢修工作中的多个方面。他在岗位上坚守39年,从最初不被看好到成为劳模。他的团队不断发展,在保障红色旧址电力供应方面成果显著,包括对电力设施的改造升级等。他个人还积极创新,在没有高学历的情况下取得多项技术成果,他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同时也在用心保护红色印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3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