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现象。阐述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话剧、舞台剧、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分析这些能够被改编的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相似基因,包括时空的延展性、群像叙事的复杂性以及情感共鸣叙事等方面,同时也提及跨媒介改编存在的价值与挑战,以及对未来文学作品更多样化改编形式的展望。
在当今新的媒介环境下,阅读形式日益多样化,多屏幕形式下的扩大化阅读备受读者青睐。这一变化也带动了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浪潮。近年来,许多文学作品踏上了从文本走向视觉“具象化”的征程,不断拓展着文学的外延。像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诸多优秀文学著作,纷纷被改编成舞台和影视作品,并且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前,徐则臣的《北上》同名电视剧刚刚播完,同名话剧开始沿运河沿线城市巡演,音乐剧也于去年公演;陈彦的《主角》和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计划也将于今年推出。大量文学改编现象的出现,源于优秀文本产生的强大“IP”力量,源于开放的文学视野,也源于当下媒介环境中受众对多模态、多媒介文艺样式的期待。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够进行跨媒介“变身”,持续面向受众呢?其实这些作品都有着相似的特质。首先是时空的延展性,它放大了想象叙事。不管是哪种媒介形式,艺术呈现的最终形态都是作者构建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涵盖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时间如历史的讲述者,空间似故事的延展地。受众在多种改编形式中感受到故事时空的连续性,从而构建起更广阔的文学地图和审美认知。例如在《北上》原著里,有两条叙述线索,一条是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北上寻找兄弟的历史线,另一条是当代电视专题片制作人谢望和为拍摄《大河谭》进行考古的当代线。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互文,产生了丰富的时空延展性,为其他媒介形式的改编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改编过程中,可全景扫描,也可重点刻画。《北上》的同名话剧和音乐剧聚焦原著的历史线进行扩充演绎,而电视剧则聚焦当代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生活变迁。电视剧将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花街年轻人与家人的故事追溯运河传说,借助运河申遗的线索串联几代人的情感传承,这是文学时空延展性给予编剧丰富想象叙事的成果。虽然电视剧体量较大更易呈现原著内容,但它的延续性却限制了历史跳跃性。而话剧和音乐剧因剧场转场相对容易,在处理历史与现代故事上更具借鉴意义,能更好地将时空延展投射到受众的想象之中。金宇澄的《繁花》从新中国成立写到改革开放后,描写了上海弄堂人物漫长历史跨度中的故事起伏。同名舞台剧在剧幕转换间完成年代叙事,电视剧改编者选取改革开放后的高光故事展现“大时代”人物魅力。改编自《人世间》的同名电视剧因完全展开原著时间轴而获得好评,话剧《人世间》则在电视剧之后上演,舞台艺术发挥表演叙事优势,展示了文学作品的另一面,在有限时间里表达厚重历史和人性变迁,体现出增值功能。其次是群像叙事的复杂性,这是一把关键钥匙。文学创作往往是作家的“独角戏”,但小说内部的原生动力一直涌动,作家构建的人物图谱令人着迷。文本中群像叙事的复杂性支撑了作品的跨媒介改编。相对于文学作品,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等媒介形式需要更多的“多点注意力”。仅有一两个突出人物是不够的,鲜活的人物群像才更能吸引受众。以《北上》为例,作家围绕“北上”船只上的人物构建了一个群像,主角小波罗、翻译谢平遥及船工们性格各异,他们后代的人物交织也很精彩。群像叙事让不同灵魂在故事中碰撞,人性的复杂推动故事发展。在电视剧改编中,编剧依据原著增加了新角色,将故事浓缩在“花街小院”的六户人家,因原著群像丰富所以并不违和,还将主角职业置换为新兴就业群体,贴近生活引发共鸣。音乐剧改编将“船工号子”纳入表演体系,让受众感受群体舞蹈力量。话剧《北上》中人物戏份均匀,两条线索不断穿行,人物特点在演员台词演绎中得以展现。不同媒介诠释重心虽有变化,但群像叙事的意义关注始终蕴含其中。在《繁花》中,阿宝不是唯一叙述主角,沪生、小毛等人物各具鲜明特征。同名沪语版舞台剧里,每个看似配角的人物都有独立精神世界,小毛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姝华的表演令人动容。《白鹿原》中白、鹿两家恩怨情仇是焦点,主角清晰,但秦岭深处的次要人物也触动读者,如朱先生、黑娃、田小娥等。这些群像故事从文学作品延伸到影视剧等媒介形式中,演员的演绎让人物更加复杂立体。最后是情感始终是最重要的共鸣叙事。跨媒介改编的核心在于情感链接下的共鸣叙事,这是文学陌生化叙事的必然追求,也是其他媒介形式成功的关键。一部文学作品无论以多少种媒介形式呈现,让受众亲近和共情都是目标。不同受众会在不同媒介形式中找到心仪的方式。在《北上》电视剧中,自身与故乡的再次相遇是重要议题,奋斗、寻找、回归的主题引起年轻人共鸣。编剧利用共情叙事的影视节奏和青春偶像的力量,启用青春叙事吸引受众。《繁花》电视剧是王家卫对原著共鸣叙事的有效提炼,受众在王氏影像风格中共享上海往事,被股市商海传奇打动。舞台剧《繁花》让受众感受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关系,借姝华台词感受环境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影响。《长恨歌》电视剧因女性命运叙事受观众喜爱,话剧中“上海小姐”的时间推移与时代前进相互印证,让受众在剧场体验中产生感慨。总体而言,如果把文学创作比作作家的“独唱”,那么其他媒介文化形式的呈现就是“复调”,多屏幕观看作品的情况越来越多。文学文本是改编的原点,“复调”呈现就像万花筒般的“美美与共”。在改编过程中,话剧、音乐剧、影视剧等都有不同价值空间,跨媒介改编可能增值也可能损耗,像群像叙事时如何突出重点、选取横截面时如何兼顾历史纵深、文学性在不同艺术样式中的体现等,都考验着编导的艺术把控能力。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了普通人的创作欲望,未来文学作品将以更多形式出现在受众眼前,除了传统的音乐剧、话剧、影视作品,或许还会有微短剧、动漫作品等,实现单部作品多模态和“多屏化”的生态,不同圈层受众主动创造的文化产品也将带来更多期待。本文总结了在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现象,深入分析了能够被改编的文学作品在时空延展性、群像叙事复杂性、情感共鸣叙事等方面的相似基因,探讨了跨媒介改编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并且对未来文学作品在人工智能影响下可能出现的更多样化改编形式做出了展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