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古籍:古老文化的现代复兴

中华古籍从束之高阁到逐渐融入大众生活的变化过程。通过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颜胜的工作展示了古籍修复的原则,还提及在世界读书日各地爱书之人对古籍的热情。同时阐述了古籍修复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另外介绍了像河南省图书馆这样的古籍保护单位的工作以及政策上对古籍保护的重视。最后讲述了古籍数字化进程中的成果与期待,如唐河县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国家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平台等。

在湖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我们能看到读者沉浸在古籍阅读之中(4月11日摄)。这些古籍可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呢,据估算,传世古籍大概有20万种、50万个版本这么庞大的数量。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曾经这些海量的古籍被束之高阁,然而现在,它们正加速地融入大众的生活,成为大家触手可及的精神财富。

在湖南图书馆四层,41岁的颜胜正全神贯注地在工作台上修复古籍。他的身旁,已经完成补破工作的书页堆成了半米高的纸堆。颜胜会运用显微镜观察纸张纤维构造,还会用检测设备测算纸张的厚度、色度以及表面pH值。他表示,使用这些科技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修旧如旧的目的。并且他还提到,他们作为古籍修复师,遵循的原则是只对残缺的纸张进行修补,恢复物理完整性,而不会去修复破损的字迹,要最大程度保留古籍的原始信息。

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各地爱书之人都展现出对古籍的热情。上海整修一新的古籍书店重新开张,吸引了众多古籍爱好者,开业当天就宾客满盈;在四川广汉,青少年们来到当地文庙诵读《汉州志》等古籍文献中的经典内容;浙江图书馆之江馆里,读者们体验用雕版技艺复刻《四库全书》珍本等活动。这些爱书之人能尽情享受阅读古籍的乐趣,背后是古籍修复师们长期默默的守护和付出。

湖南图书馆的专业古籍修复队伍有7人。全中国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已经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人增长到现在的超过千人。而且,修复师队伍也在逐渐年轻化。在中国,超过40所高等、中等专业院校都在培养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像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还陆续成立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全国累计举办古籍保护各类培训班超过500期,培训学员超过2万人次,覆盖全国近2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

在湖南图书馆中,一位修复师正在修复古籍(4月11日摄)。

还有更多热爱古籍的力量在不断成长。今年3月,在河南省图书馆,40多名小学师生亲眼目睹了破损书页在修复师手中“起死回生”的过程,修复师用毛笔蘸取浆糊,轻点在破损孔洞边缘,补纸精准覆盖。参与活动的百花艺术小学辅导员郭老师说:“当孩子们亲手触摸修复工具,亲眼见证古籍重生,文化认同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赵燕表示:“我们正不断推动古籍走入大众视野。”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约30万册,以线装古籍为主,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去年,该馆举办专题展览,在保护好古籍的前提下,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48种馆藏珍贵古籍原本。河南省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自2007年中国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先后评选并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6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且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强调“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

河南省图书馆举办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原藏书文化专题展”现场(资料照片)。

在河南西南部的唐河县,基层的唐河县图书馆馆藏古籍11000余册,其中还有不少珍本。2019年,该馆启动特色馆藏古籍数字化项目,搭建起读者可远程访问、在线阅读的数据库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354册古籍数字资源,包括地方志书、抄本、拓片、医书、各类文集等。该馆馆长刘庆功表示馆藏古籍数据库平台的读者浏览量已逾100万人次。目前,中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超过15.8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6万部(件)。

专业人士认为,原始书影的数字化转换只是第一步,更令人期待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线试运行。借助AI技术,只要手指一点,晦涩难懂的古书就能自动句读、翻译,还能用各种颜色标注出文字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等知识点。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数字资源发布与应用管理组工程师夏恩赏表示,通过不断的模型训练、调优,大模型对古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大大增强,平台还能整合其他古籍资源,将典籍以生动形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内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专家陈少峰说:“未来,借助AI大模型,可以以古籍为内容载体,设计智能应用、复刻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

中华古籍有着庞大的数量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如今,在科技手段助力下,古籍修复工作遵循科学原则,修复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且年轻化。各地爱书之人对古籍热情高涨,这背后离不开古籍修复师们的付出。同时,政府重视古籍保护,众多保护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古籍数字化进程取得成果,并且有着借助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美好愿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53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