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计划:损人害己的单边主义行径,中国反制美国“对等关税”:战略定力背后的深远意义

美国4月初宣布实施的所谓“对等关税”计划展开讨论,阐述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历史上关税风波的影响,分析美国这一计划的后果、中国反制措施及其意义等内容。

4月初,美国宣称要实行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这一举动在全球挑起了贸易战。这种做法完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并且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要知道,贸易战不会有胜利者,保护主义也绝不是出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以此来澄清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表明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政策立场。那么,如何坚定地维护全球经贸秩序呢?本期特邀专家围绕这些相关问题展开研讨。关税是国际贸易中的一把双刃剑。首先,关税与国际贸易联系紧密。郝洁(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指出,关税是以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和进境物品的所有人是纳税义务人。它按不同标准有多种分类,像按征税对象分进口关税、出口关税;按征税方式分从价税等多种;按征税性质分最惠国税率等多种。关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边境管控调节跨境贸易活动,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它是国际贸易政策的核心工具,是各国实施贸易保护或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手段,与非关税壁垒共同构成贸易政策体系。从全球贸易视角看,关税影响全球资源配置。高关税可能扭曲市场机制,阻碍全球分工;低关税或零关税则促进贸易自由化,利于资源跨国流动。关税具有保护本国产业、平衡贸易收支、作为政治与外交工具等功能。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可提高进口关税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价格竞争力,保护本国幼稚或关键产业。在平衡贸易收支方面,提高进口关税限制进口,降低出口关税鼓励出口,调节贸易差额。另外,关税还可用于实施贸易制裁或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关税与贸易顺差及逆差紧密相连。关税有进出口双向调节机制,通过影响进出口规模作用于贸易差额,但过度依赖关税保护可能降低国内产业竞争力,加剧结构性逆差。从短期看,关税是影响贸易平衡的核心机制,进口关税影响进口,对中间品加征关税影响出口成本;从中长期看,高额进口关税可能促使企业产业转移,在全球化产业链形成的当下,大幅加征进口关税会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回顾历史,全球有过两次重大的关税风波。1929 - 1933年美国大幅提高关税税率,1930年出台《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平均关税税率升至53%,但未达预期效果,反而引发45个国家报复性加税,国际贸易额骤降,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国内消费者负担加重。后来美国反思,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标志其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之后美国与多国签署互惠贸易协定,降低了平均关税。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巩固了互惠互利的贸易秩序。20世纪60年代 - 90年代日美贸易战,爆发源于两国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和政策导向的深层矛盾。日本“贸易立国”,美国是最大消费市场,美国长期对日贸易逆差。美国对日本钢铁加征反倾销税、对半导体征收100%关税、实施汽车配额等措施,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签订《半导体协议》,“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陷入长期通缩。美国的措施虽暂时缓解底特律竞争压力,但削弱了企业创新动力。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损人害己。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表示,4月初美国宣布加征“对等关税”,这是其贸易政策的新工具,名为“对等”,实则“美国优先”。此次“对等关税”下,美国关税税率可能超20世纪30年代水平,范围和强度远超2018 - 2019年水平,会严重破坏全球经贸秩序。所谓“对等关税”是按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商品的税率对进口商品征收相同税率关税。短期目的是缓解经济失衡与贸易逆差压力、保护国内产业,但美国贸易失衡是其国内经济结构问题,政府却归咎于“不公平贸易”。长期目的是追求“美国优先”,颠覆国际经贸秩序,牺牲他国利益服务美国霸权。“对等关税”以重点逆差国为加征对象,目前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累计很高。美国这种滥施关税的行为,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违反关税约束义务,无视各国发展差异。同时,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威胁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使全球产业链稳定性受损、贸易成本上升、贸易区域化特征更明显。还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美国消费者将成为最大输家,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中国反制展现强大战略定力。高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指出,美国以“对等”名义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超高,破坏正常贸易往来,影响全球产业链运转和中国产业链布局。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不仅为维护自身利益,更要遏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泛滥,捍卫国际规则和公平正义。中国实施了包括加征关税、出口管制、将美国实体列入清单、提起诉讼等反制措施,同时表示对话大门敞开。中国机电等六大商会支持反制措施,这增强了反制的社会基础。中国的反制措施虽可能带来挑战,如间接贸易链条调整、短期输入性通胀压力、长期供应链外迁风险等,但历史经验表明,坚定立场和反制能力能促使美方回到谈判桌前。中国的反制措施重击美国关键领域,美国股市和债市受到冲击。中国的反制措施意义深远。一是倒逼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加速进口替代,增强国内产业链协同效应,巩固经济韧性;三是扩容内需市场,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强化内外经济平衡能力;四是拓展国际市场,构建更均衡的全球贸易网络,增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五是凝聚多边共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当前和今后,为对冲美国加征关税和中国反制的负面冲击,一方面要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联合各方抵制保护主义,拓展市场,强化财税金融支持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优化供应链布局,调整采购来源,加大研发投入,灵活调整产品结构。

本文总结了美国“对等关税”计划的不合理性及其危害,包括违反世贸规则、破坏全球经贸秩序、损害美国自身经济等。同时阐述了中国反制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这些措施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内发展、凝聚多边共识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关税的深入分析以及历史上关税风波的回顾,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当前全球经贸格局下美国这一单边主义行为的本质及其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95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