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改造升级现象。以崇文门菜市场等为例,阐述了其在功能、业态、美学等方面的改造,包括空间氛围营造、业态融合等内容,还探讨了改造后的效果、面临的痛点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城市的某些角落,菜市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鲜少被关注的菜市场,如今有了全新的模样。就拿被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崇文门菜市场来说,它在重新开业后,保留了老崇菜的经典元素,同时又融入了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让怀旧与时尚共舞,烟火气与美学混搭。像这样功能升级后重新开业的菜市场,在全国可不少。苏州的双塔市集,居民在买菜的时候还能听上一段评弹;西安的建国门老菜场,“菜场+咖啡”这种跨界混搭成了日常。原本只是单纯买菜的菜市场,现在摇身一变,成了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表示,要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鼓励发展贴近社区、聚焦日常的便民消费新场景。老场景要有新体验,这不仅需要美学来塑造外形,更要靠内容来赋予能量。那这“Plus版本”的菜市场都改了些什么呢?效果又如何?痛点在哪里呢?**一、农贸美学**空间、氛围、情绪,是老菜场场景更新的关键词。“崇菜的肉馅,年三十的饺子。”老北京人对崇文门菜市场的记忆就藏在这样的口头禅里。1月8日重新开业的崇文门菜市场,对老街坊来说是久别重逢,对年轻人则是一场充满新鲜感的“市井漫游”。新崇菜主打“怀旧风+时尚感”。黄色的主色调加上复古瓷砖铺满全场,分区标识是“灯笼式”牌型,店铺挂着榆木制牌匾,从整体风格到路线设计,从标识文字到空间细节,在保留功能的同时,视觉呈现更加丰富。在情绪营造上,还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多巴胺美学”。绿色叶菜、红黄果蔬摆放得错落有致,极具视觉张力。悬挂的文案也很巧妙,既有京味儿方言,也有贴合年轻人情绪的短句。据新崇菜运营负责人袁鸣介绍,设计前期,团队去了胖东来、苏州双塔市集等地考察,结合周边“老社区+写字楼”的环境,把菜市定位为服务老街坊和吸引年轻人的融合型空间。“工程软装找了专业团队,挂幅也会定期更换,主要是营造视觉上的新鲜感和氛围。”袁鸣说。不只是崇文门菜市场这么改,杭州西湖区的古荡菜市今年升级到4.0版本,外观像一座民国风小洋楼。内部挑空的墙面上挂着描绘杭州地标的灯箱画,地方文化氛围浓厚。24岁的浙江大学学生蒋小婵说:“有种时空穿梭的感觉。”这是她在杭州打卡的第三家新型菜场,“这里有生活感,装修好看,还有氛围,能拍些‘漂亮菜’发朋友圈。”**二、业态再构**视觉吸引只是第一步,要把顾客留下来,还得看内容的增加。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推动全市社区菜市场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把“颜值”和“内涵”双提升当作目标任务,鼓励菜市场从功能型向融合型、体验型转变。改造升级后的菜场引入跨业态元素,实现了“杂而不乱”的融合。新崇菜有近百位商户,传统果蔬、生活服务、网红轻食各占三分之一,新增的养生蔬饮、卡通馒头等品牌和口腔、修脚、药房便民服务,对各年龄段顾客都有吸引力。为了站稳“情怀和潮流并存”的定位,开业初期,新崇菜还邀请了一批“老字号”回归,电烤串再次开业就吸引了很多“情怀消费”。同时,新品牌也逐渐扎根,像郭成龙他们开的“有点儿意思”,主打“老国货+新文创”,售卖清凉油、瓷缸、中药玩偶等产品。他说顾客年龄跨度从八十岁到十几岁。选择这里一是租金合适,二是有生活味,品牌和菜场模式相契合。还有中医养生饮品,客群是追求养生的年轻人。新崇菜有半年一轮的动态调整机制,会根据客流和经营情况调整商户位置和品类。古荡菜市有四层约2900平方的营业面积,105家经营户入驻率100%,其中90、00后摊主占比20%。古荡菜市负责人郁红梅说要做综合性、全龄化的社交空间,现在不少年轻人追求混搭,市场要高颜值、有艺术感,吸引年轻人。除了买卖,新型菜场还有“一起做”的地方。古荡菜市的共享食堂1月1日投入使用,是最受欢迎的“新场景”。这里厨具调料由菜市提供,顾客可以自己炒或者让厨师代炒,加工素菜8元,荤素搭配10元,买菜还有八折优惠。郁红梅说这是给大家提供做饭的空间,因为很多年轻人没做饭条件或者不太会做饭。**三、改造升级,效果如何?**人气是检验消费的最好标准。随着菜场文旅化,不少年轻人把打卡菜场当作旅途的“在地体验”,有人觉得“菜场充满活人味儿”“这是反emo疗法”。记者在新崇菜就碰到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他们说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打卡,就想来感受当地特色。从实际数据看,成功的改造项目确实带来了效益。古荡菜市1月重开后,日均客流达3500人左右,比原来增长近两成,年轻顾客增加30%以上,客单价稳定在40元左右。郁红梅说双休日的日营业额可达40万。卖大饼油条的小摊主说改造后日营业额从一两千元涨到三四千元。新崇菜日均客流量稳定在5000人左右,客流主要是老顾客回流和年轻人组团。运营负责人袁鸣表示开业三月整体表现不错,营业额在预期之内,不过热度褪去后顾客主要是附近2 - 3公里的居民。不过,相比数据,管理方式和运营逻辑的改变更难得。一是“智能化”,古荡菜市出入口有“数据驾驶舱”,屏幕实时显示营业摊位数、菜价、交易总额等,还有摊位销售排名和食品检测情况。郁红梅说这些数据能为管理市场提供依据,也让消费者心中有数。二是从“管好摊位”到“更懂人心”。懂顾客的心方面,很多城市的菜市给摊位配智能电子秤,扫码能查看菜品进货渠道和批发价。不少地方周六日还有国风巡游等活动。懂商户的心方面,古荡菜市十五年未涨租,最新一轮改造街道全额出资,老商户减免两个月摊位费,年轻创业者免租三个月。郁红梅说目的是不让改造成本变成摊主负担,更不能转嫁给消费者。**四、能红,也要“长红”**改造能让菜市场火起来,但想一直火,得克服一些痛点。首先,改造不能盲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介绍,我国菜市场经历两轮改造,第一轮以硬件为主,第二轮融入社区文化等打造复合型生活空间,部分2.0版本成了城市地标助推文旅发展。但他强调,菜市场首先要满足居民需求,不能盲目造景造势。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也提醒,菜市场规模有限,不是每个项目都要追求网红和地标。其次,要平衡功能和定位。调研中听到一些声音,比如“变成了低配版超市”“四不像”“能否长久开下去”,一些菜场“轻网红化”可能“水土不服”。胡小武强调要结合周边社区人口结构改造,尊重客群消费能力。菜市场的升级方向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契合,要先考虑中老年顾客的买菜需求,建立社交等空间,再适当配备年轻人喜欢的业态。董利也认为改造要循序渐进,让各年龄层人群有适应期。最后,谨防价格离心。装修和业态升级后价格会涨吗?这是顾客担忧的问题。调研中有商户表示租金上涨,虽然目前盈利但还在观望。租金高低和菜场定位有关,商户和经营方是双向选择关系。新崇菜运营负责人袁鸣说不想打价格战,想打价值战,通过特色体验让顾客觉得值。这意味着竞争方式在变,改造只是起点。董利指出菜市场要保障吃菜和食品安全,空间设计和业态融入可借鉴,但核心是读懂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菜市场的热度是生活热度,想长红要靠对消费需求的精准研判和长期运营能力。本文总结了菜市场改造升级的现象,包括其在美学、业态等方面的改变,探讨了改造后的效果如人气增加、营业额提升等,还深入分析了改造面临的痛点,如不能盲目改造、要平衡功能定位、谨防价格上涨等,强调要想实现菜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并具备长期运营管理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