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相关情况,包括大会的主题、开展的活动,以及来自各地的人员参与情况。同时,深入探讨了乡村阅读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如公益团队对乡村孩子的引领、乡村文化空间的意义等。还对当下阅读习惯的变化,如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AI对阅读的影响等进行了思考,最后阐述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涉及的图书出版、青少年阅读、不同群体阅读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月的三晋大地,春风轻柔地吹拂着,文脉如涓涓细流般涌动。
4月24日,以“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主论坛于山西省太原市盛大举行,与此同时,12个平行论坛和8项主题活动也有条不紊地相继开展。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学者、出版界的代表、阅读推广者以及基层工作者纷纷汇聚于此,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他们为建设充满书香的社会注入满满的活力与无限的灵感。
这些参会者们用书香唤醒振兴的力量。
乡村需要阅读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阅读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凝聚起乡风文明中向善的力量,让希望的种子在广袤的田野间生根发芽。而如何拓宽乡村阅读的发展之路,也成为了此次论坛上嘉宾们热烈探讨的焦点议题。
在乡村阅读“故事会”分论坛上,出现了一群来自乡村的身影。他们用阅读来涵养文明的乡风,以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能量,让那浓郁的书香弥漫在乡村的每一寸沃土之上。
公益团队就像是乡村孩子们最温暖的引路人。那些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讲故事的哥哥姐姐”的人们,用一本本充满智慧的书本,照亮了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阅读不是浇灌,而是唤醒,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理解表达等各项能力都和阅读息息相关。”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蓓蕾眼中,扎根于大山之中,要想打开乡村教育的那扇“大门”,阅读无疑是最好的“钥匙”。在扎根乡村的10年岁月里,她所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建立起的8所社区图书馆,馆藏书籍多达12万册,每个月入馆的人数大约有1.6万人。
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空间,它们不仅仅为村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阅读场所,更是成为了乡村的文化地标。自2008年起,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杨花书院院长刘良洪就开始着手将村里废弃的水塘改造成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杨花书院,书院内藏书2万余册。17年的光阴里,杨花村陆续走出了300位大学生、35位硕士、8位博士,这个村子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刘良洪说道:“杨花书院可不单单是一个图书馆,它还是村里的乡村历史展览馆、‘儿童之家’、普法驿站……它是杨花人的学习读书之地、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处。”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来自甘肃省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读行侠”朱彦军满怀感慨地对记者说道。从曾经的农民工“朱师傅”,到如今致力于推广乡村阅读的“朱老师”,朱彦军始终坚信,读书是世间第一等的好事。他点燃了阅读的星火,让更多的乡村孩子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只要心中怀揣着诗书,那么人生处处都是舞台。
勇敢地拥抱未来的阅读。
当你阅读的时候,你是更喜欢随手翻开一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质书呢,还是会打开手机上的视频软件刷上几段短视频?亦或是利用那“聪明”的人工智能,随机生成一段符合自己阅读偏好的“个性化书籍”呢?
大会主论坛上发布的第22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有小幅的增长,数字化阅读正在重塑成年国民的阅读习惯,近八成的人都通过手机进行阅读。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海量的信息,“碎片化阅读”似乎也就难以避免。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对此表示:“碎片化阅读,就像观看短视频时那样,快速出现精神满足的特性,会导致人的耐心下降,大脑难以长时间地进入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似乎知道了很多东西,但理解得却很肤浅,接触的范围很广,但记住的却很少。”
AI无法取代人类吗?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科幻作家刘慈欣大胆地猜测:AI的思维方式其实和人类的差别并不大,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确实无法取代人类,但从长远来看,并非没有这种可能。在论坛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当我们习惯了人工智能强有力的支持,在阅读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把自己的思维渐渐交给AI?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碎片化阅读”以及过分依赖人工智能进行阅读的隐忧呢?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认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守住阅读的内核,培养纸质阅读时的专注与沉浸,强化系统阅读的意识和定力,培养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素养。刘慈欣说:“AI可以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但智慧的启迪需要人文经典的滋养。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完善阅读的生态制度,建立跨文化协作机制,还需要构建技术、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执行体系。既要鼓励AI技术创新,也要通过立法规范秩序。”
科技为阅读带来了便利,但它绝不能代替独立思考的力量。全民阅读,始终都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既要善于利用科技来提升阅读的效率,也应该享受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思想与灵魂的洗礼。
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今年,全民阅读已经是连续第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了,推广全民阅读不仅仅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一项国家战略。如何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成为了参加论坛讨论的各界代表们聚焦的热点议题。
图书出版是全民阅读的源头活水,它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筑牢书香社会的根基。王庆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出发认为,图书出版要以内容为王,要坚守主流思想,坚守核心价值。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生活中,如何才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呢?王庆说:“要通过内容活化,让人们把书打开。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新的科技手段,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呈现。”
青少年是全民阅读的关键群体,他们为全民阅读注入持久的活力。“既要读有字之书明理,又要读无字之书修身。”王嘉毅说,青少年读书需要博观约取,既要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广泛阅读文学、历史等书籍,又要深度阅读,通过批注、讨论、写作等方式思考研究,从“读了什么”走向“想了什么”。
妇女、儿童和工人等不同群体是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介绍,从2007年到现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建成了17万家职工书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为劳动者专门提供借阅书籍的阅读平台。
全民阅读关乎每一个人,个体的阅读能够启迪智慧、丰盈生命,当千万个体的阅读力量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便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洪流。全民阅读让阅读从个人行为升华成为公共文化习惯,最终实现“人人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自觉。
文章围绕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展开,阐述了大会的基本情况。在乡村阅读方面,强调其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公益团队和乡村文化空间的作用。对于当下阅读习惯的改变,探讨了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AI对阅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在全民阅读推动建设书香社会方面,从图书出版、青少年阅读以及不同群体阅读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全民阅读对社会进步和文化自觉形成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