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癌防治的发展历程。从曾经被称为“癌中之王”,到如今随着多种因素的改善,如乙肝疫苗接种普及、诊疗技术进步等,肝癌防治迎来重要转折,早期诊断率提升,生存期延长。同时介绍了“双免疫联合”等前沿疗法,还提到虽然取得进步但仍面临挑战,最后强调预防始终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等内容。
在我国,肝癌过去因为发病率高、生存率低而被称为“癌中之王”。不过,随着乙肝疫苗接种在人群中的广泛普及,再加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肝癌的防治出现了重要的转机。现在,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的治疗方案不断出现,患者的生存期也显著延长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双免疫联合”这种前沿的疗法,给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已经突破了3年。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创治疗中心主任孟志强教授,为广大读者深入解读了肝癌防治的最新进展。孟教授指出,肝癌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早期筛查和诊断,尤其是对乙肝携带者等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另一方面,要研发更多的创新药物,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方案,比如把免疫治疗和介入、放疗等局部治疗相结合。
在上世纪90年代,肝癌被叫做“癌中之王”,这和乙肝病毒的高感染率有很大关系。在乙肝疫苗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母婴传播和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使得我国乙肝的感染率一直很高。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比较低,肝炎患者往往会发展成肝硬化,而且肝癌的诊断非常困难,当时的CT设备还很简陋,很多患者确诊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还常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严重的并发症,生存期通常不到一年,生活质量也非常差。
现在,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肝癌已经不再被称为“癌王”了。孟志强教授表示,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乙肝疫苗的普及,这从根本上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其次是诊断技术的提升,超声、CT等检查手段让早期发现肝癌成为了可能。最后是治疗方案的丰富,从手术到靶向药物,再到现在的免疫治疗,给不同阶段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现在即使是中晚期患者,通过综合治疗也有希望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和较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虽然免疫治疗改变了肝癌的治疗格局,也提高了晚期患者的获益,但是由于肝脏特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单一免疫治疗药物方案的疗效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对长期生存和高肿瘤缓解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近年来,“双免疫联合”方案给肝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也被称为“免疫双子星”,它结合了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能够协同突破肝癌的免疫抑制屏障。
CTLA - 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Y药)主要在T细胞的启动和活化阶段起作用,并且有助于改善肝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而PD - 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O药)主要在T细胞的效应阶段起作用,能够帮助激活后的T细胞识别、杀灭肿瘤细胞。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覆盖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产生协同抗肿瘤的效应。
日前,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免疫双子星”O Y方案在国内获批,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获批用于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双免疫联合疗法。孟志强教授的团队也深入参与了该方案获批所依据的CheckMate - 9DW研究。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免疫双子星”对比两种标准治疗药物,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式的客观缓解率达到36%,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3.7个月,38%的患者生存超过3年,而且安全性良好。这标志着肝癌治疗从最初的靶向药物,到免疫治疗,再到现在的“双免时代”,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预防永远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乙肝疫苗接种已经大大降低了感染率,但是肝癌的发生还和脂肪肝、酗酒等因素有关。孟志强教授表示,从病毒感染到肝癌发生通常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预防措施将会在未来几十年显现效果。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肝癌将逐渐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总结了我国肝癌防治的情况。回顾了过去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的原因,阐述了当下肝癌防治的积极转变,包括早期诊断率提升、生存期延长等,重点介绍了“双免疫联合”疗法的原理、优势及临床成果,同时也提到免疫治疗的局限性,最后强调预防在肝癌防治中的重要意义,表达了肝癌有望成为可防可控慢性疾病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