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特朗普政府变幻莫测的政策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搅动,以及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其中的角色。在特朗普政策犹如“醉龙”般难以捉摸,导致国债收益率波动、IMF发出警告等背景下,贝森特这位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财长被寄予厚望。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在应对市场压力时的各种举措,同时也指出他面临着在政治忠诚与市场稳定间平衡的艰巨任务,最后探讨了他对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意义。
特朗普政府那变幻无常的政策就像一条失控的“醉龙”,在全球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美国国债收益率因此剧烈地上下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站出来,严肃地警告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高额的主权债务以及金融体系局部过度杠杆等问题。大规模减税加上高额关税,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可能存在的干预,这些都让投资者们对美国的财政前景和政策走向充满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小船,急需一个能稳定局势的人,就像需要一个能抓住“醉龙”缰绳的骑手。而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似乎就被推到了这个关键位置,他被市场视为那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选。贝森特可不是一般人,他曾经在索罗斯手下工作过,经历过市场的狂风暴雨,尤其是1992年那场著名的“做空英镑”行动。在索罗斯基金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成功押注英国政府会放弃英镑汇率盯住机制的时候,贝森特就在其中。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市场力量的强大,也让他学会尊重这种力量。不少投资者觉得,贝森特的这个经历让他在特朗普政府内部能够提供一种基于市场现实的独特视角。媒体还把他和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作比较,对贝森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认为贝森特是从“金融猎手”转变为财政“规则守护者”的人,他懂得尊重那些用资金投票的“债券义警”,而卢特尼克和他背景截然不同,卢特尼克主要靠经纪业务和维护客户关系(现在主要是奉承特朗普)建立事业。贝森特为了稳定市场,积极地运用他的各种手段。从4月开始,他就有一系列主动干预和安抚市场的行动。他的这些手段,既有技术层面的措施,也有在关键时刻发挥政策影响力以及与市场进行沟通的能力。比如在4月7日,市场因为关税威胁大幅下跌,贝森特迅速飞到佛罗里达和特朗普进行关键会谈。据说他建议特朗普软化强硬的关税措辞,把重点放在通过谈判达成有利协议上,不然美股可能会继续崩溃。这一建议被认为对后续关税立场的软化起到了重要作用。4月9日,在大规模进口关税生效仅仅13个小时后,美债市场因为这个反应激烈,收益率飙升。这时候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加征部分关税。有媒体爆料,贝森特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趁关税鹰派代表纳瓦罗不在的时候,直接向特朗普提议并迅速宣布了暂停决定,就像上演了一出“调虎离山”计。后来电子产品等获得关税豁免,也被部分归功于贝森特的影响力。4月14日,债券市场持续波动,贝森特亲自出面接受采访,明确否认了外国主权投资者大规模抛售美债的传言。他强调拍卖需求还可以,并把市场抛售归因于“去杠杆化”,试图减轻市场的恐慌情绪。当特朗普威胁要罢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再次让市场担心央行独立性和政策连续性的时候,据说又是贝森特和卢特尼克私下向特朗普发出警告。他们指出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市场动荡和法律纠纷,最终劝阻了特朗普,避免了可能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的行为。贝森特在公开沟通的时候,不仅安抚市场情绪,还很有策略地展示财政部的能力。他特别提到财政部有强大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加大去年启动的国债回购计划的力度。他暗示政府如果愿意的话,是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干预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的。除了应对短期危机,贝森特也想缓解市场对长期财政健康的担忧。他公开表示要在任期结束时把赤字削减到GDP的3%,还提出了通过削减开支、增产能源、促增长减税和放松监管来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同时,他也暗示可能会调整后危机时代的银行监管规则(如LCR),来提升市场流动性。市场上还流传着一些比较大胆的想法,像动用黄金储备支持债券、要求盟友增持美债、推广美债背书的稳定币等。虽然这些想法不一定会实施,但也能看出贝森特团队为了维护稳定,可能在探索各种常规甚至非常规的办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贝森特试图在执行总统的议程和安抚市场担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的这些行动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持续,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债券义警”的力量正在显现,他们在迫使特朗普政府有所忌惮。“债券义警”就是那些通过买卖债券来表达对政府政策看法的投资者。当他们觉得政府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剧通胀或者债务风险的时候,就会集体抛售债券,推高收益率,从而给政府施加很大的压力。就像之前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的时候,贝森特(还有特朗普)在口头上明显软化了他们之前比较激进的关税威胁。特朗普威胁要撤换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ay Powell),再次引发收益率飙升之后,也是这样的情况。这让经济学家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说“交易员现在胜过了特朗普”。看起来,市场似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特朗普看跌期权”。当市场波动到某个临界点(比如10年期美债收益率接近或者突破4.5%)的时候,白宫就不得不出面安抚,至少在口头上调整政策。就像资深经济学家Ed Yardeni说的“债券义警再次出击……他们是历史上唯一的全胜者。”这也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当时也是债券市场的压力迫使克林顿总统缩减他的财政议程,他的政治顾问卡维尔当时就感叹:“我想成为债券市场。你可以恐吓所有人。”虽然贝森特因为他的市场背景和据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被寄予厚望,但他其实正走在一条非常危险的钢丝绳上。他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既要忠诚地执行特朗普总统时而激进、反复无常的经济议程(包括那些会引发市场剧震的关税政策),以此来维持总统的信任和自己的政治资本;又要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努力安抚那些因为这些政策而惊恐不安的市场,修补美国财政前景和政策可信度受到的损害。这两个要求本质上是冲突的,这就要求贝森特在政治忠诚和市场现实之间找到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稍微不小心,可能就会给美国经济和投资者带来惨痛的损失。这种艰难的处境意味着贝森特不仅要处理特朗普制造的危机(比如4月2日关税令引发的市场崩盘),还要时刻维护和总统的关系。因为财政部长的影响力甚至职位都取决于总统的信任。就像他的前任姆努钦展示的那样,在特朗普任期内要想生存下来并且发挥作用,往往需要在表达异议的时候保持低调甚至沉默,优先表现出忠诚。贝森特必须证明他既能有效地执行总统的意志,又能以市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操作,扮演好美国“首席债券销售员”的角色,维护投资者对庞大美债市场的信心。然而,他这种微妙的平衡术并不是总能被理解。就在他努力在特朗普政府内部维持影响力,试图成为“疯狂中的理性之声”的时候,他遭到了来自昔日耶鲁同窗的公开指责。超过140名校友联名写信批评他在特朗普政府的角色可能助长“威权主义”,担心他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出卖原则。尽管贝森特强硬回击,斥责批评者为“键盘侠”,并强调为特朗普服务是“一生的荣耀”,但这封信也反映出他在维持政治生存和发挥内部影响力(这恰恰是市场希望他做的)的同时,可能需要付出被外界视为“为虎作伥”的代价,这种来自个人圈层的压力无疑让他原本艰难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贝森特有着深厚的市场历练和据说不断增强的内部影响力,他确实成为了很多投资者眼中那个能够制衡特朗普“醉龙”般政策冲动的关键人物,就像一个试图抓住缰绳的“驯龙者”。市场好几次在悬崖边被拉回来,似乎也证明了他作为“救火队长”的价值。不过,也有悲观的人指出,这可能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就像“给金融的猪涂口红”。不管贝森特运用多少技术工具,不管市场存在多少隐性的“看跌期权”,都无法消除美国经济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风险。像持续恶化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难以控制的通胀预期,还有最重要的——特朗普本人根深蒂固的不可预测性,这些风险就像潜伏的火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而从现在来看,裁判可能还是债券市场。美国政府需要持续以合理成本为其巨额赤字融资。如果贝森特不能有效地安抚市场,如果投资者对美国的财政轨迹或者政策稳定性彻底失去信心(比如在潜在的债务上限斗争中出现波折),那么飙升的借贷成本或者一次失败的国债拍卖,都可能把美国推向真正的财政危机。讽刺的是,这个曾经因为做空英镑而声名远扬的市场老手,现在却肩负着捍卫美元和美债信誉的重任,而他的老板却似乎一心想颠覆现有的全球秩序。贝森特能不能在这场高风险的平衡游戏中成功地走完钢丝,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声誉,更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如果他最终被排挤出局,就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比如在与马斯克等势力的博弈中失败,那么纽约和伦敦的投资者们可能真的要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像“醉龙”搅动金融市场,贝森特被寄予厚望来制衡。他有诸多稳定市场的举措,如在关税、债市、美联储等事务上的干预,但他也面临在执行总统议程与安抚市场间平衡的难题,在政治忠诚和市场现实间走钢丝,还遭遇外界指责等压力,而他能否成功不仅关乎自身声誉,更影响全球经济,因为美国经济的深层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