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件聚焦:社会百态面面观

本文涵盖多个事件的报道,包括通州区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周杰伦演唱会特价票争议、“大路灯”护眼效果存疑、博物馆讲座年龄限制争议等内容,展现社会多方面的动态。

4月26日,通州区2025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在燃灯塔及其周边古建筑群盛大启幕啦。从4月26日一直到5月5日,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纷纷来袭,像主题演出、光影秀、美食市集、水上专题摄影展、大运河非遗文创展等等,就像一场盛大的文旅大餐摆在市民游客面前。而且哦,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可不仅仅是这些线下活动,还打算为市民游客解锁更多乐游运河的新体验、新玩法呢,要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民嘉年华,这些城市活动举办的地点可是覆盖了通州全域哦。在4月26日这一天,关于大运河文化的学术研讨活动也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精彩上演。这个研讨活动借助驻京高校资源,设置了1个主会场活动和4个分会场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还有线上活动“河粉养成计划”也很有趣呢。从4月26日到5月31日,邀请了百名网络大V来看通州,还发起网络投票。大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参与像“#运河上的通州”“#我家住在运河边”这些话题,要是运气好,还能赢得精美纪念品以及运河光影秀、水上摄影展的门票呢。再说说4月26日晚的大运长歌光影秀,它在大光楼码头举办,串联起大光楼、燃灯塔、运河商务中心、运河之柱、水塔等好多节点。4月23日中午,周杰伦2025“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南宁站第三次开售啦,这次售卖包含前期退票和新增的特价“大屏观演区”。结果当晚,“周杰伦演唱会480元票只能看大屏”这个话题就冲上热搜榜,引起大家的关注。到了24日,这个“大屏观演区”门票售价380元至480元不等,虽然存在视线遮挡问题,但是还是很抢手,都显示已售罄状态了呢。现在热门演唱会门票常常“秒空”,消费者抢票的时候都顾不上看座位细节,所以这些年歌迷买到视线有遮挡的“柱子票”后很不满的情况也不少。就像今年3月28日陈奕迅在重庆开唱,有个歌迷金先生就爆料说,他花1980元买的票,座位在最后一排角落,旁边过道有玻璃,玻璃上的柱子刚好挡住视线,他自嘲就像花1980元买了个“站票”。对于周杰伦演唱会特价大屏幕区演出票这件事,网友们看法不一样。有些网友觉得这种售票方式“吃相难看”,但也有网友表示票务平台开售时已经告知了“视觉不良座位”情况,介意的人可以不买。在遇到买到柱子票后的维权问题时,2023年梁静茹上海演唱会索赔案的上诉人代理律师、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霞在二审后曾说,“实践中即使一方确实存在欺诈,也往往会以违约、过失为由进行抗辩,导致法院可能会认定违约而非欺诈,所以需要更明确行业规则和公开公示的内容,更有利于消费者在事实的基础上有证据地维权。”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张姗姗律师也表示,如果售票方对门票位置、可能遮挡程度做了充分告知和说明,消费者购买时认可接受了,那双方就这个特殊门票交易达成一致,买卖行为对双方有法律效力,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事后无正当理由投诉维权很难得到支持。现在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早发、高发,“落地护眼灯”(也叫“大路灯”)因为形状像路灯,受到家长群体的追捧。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大路灯”价格从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有些商家号称“能护眼”“防近视”,甚至打出“光多照1米,分多涨10分”“开学逆袭985”这种很诱人的广告语,好多家长就心动了。可是,这种承诺靠谱吗?其实,“大路灯”走红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很焦虑。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而且近视高发年龄段从8 - 12岁提前到6 - 10岁,发病早、度数深、近视率高,这些情况让家长很担忧。“大路灯”商家就是抓住家长这种心理,把灯具包装成近视防控的“良药”,但实际上“大路灯”本质就是可移动式通用灯具,并没有特殊的防近视功效。“大路灯”和传统桌面台灯主要区别是采用上下双光源设计,有个光源照书桌,还有光线照天花板,相当于把台灯和顶灯合成一个灯,让室内阅读环境变亮一些。但目前没有直接临床证据证明“大路灯”对近视防控有显著效果,而且室内灯光只是近视防控工作的一小部分,根据《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视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包括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读写习惯、采光照明等,所以灯光和近视的关系不像商家宣传的那么简单。家长要是被商家营销话术迷惑,只把希望寄托在一盏灯上,可能会忽视真正重要的防控措施,像户外活动、读写习惯等。还有一件事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呢。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说,想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一项活动,活动显示参与年龄是18 - 40岁,自己年龄不符合就报名失败了。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这次授课教师想在特定问题上深入讨论,觉得更适合青年人听,所以想把年龄聚焦一下。网友对这件事有异议是因为在公益讲座中这样“一刀切”限制40岁以上人群,既没科学依据,也很少有这样的操作先例,还正好踩在中年人常遇到的年龄歧视这个痛点上。在大家的认知里,除了少数针对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特定活动,面向普通成年人的讲座一般很少限制年龄的。就拿这个引发争议的《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讲座来说,如果主办方想让主讲人和听众深入讨论,用专业背景、职业筛选听众可能更合适,比如要求听众是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或者从事历史文化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效果应该不错。而且如果主办方在限制年龄之外能向公众详细解释一下,也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平衡“普惠”与“排他”的矛盾一直是个难题,除了增加活动场次、扩容场地空间外,有些主办方的积极尝试值得借鉴,像按年度分配活动资格,确保爱好文博的市民有保底参与机会,或者鼓励市民参加公共志愿服务,用公益积分换公益讲座入场券,这样能保护社会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总结了多个社会事件,包括文化推广活动、演唱会票务、护眼灯营销、博物馆讲座年龄限制等。这些事件反映出社会不同领域存在的各种现象,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票务销售的争议、商家营销手段的误导以及公共服务中年龄限制引发的思考等,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56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