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天津市民文化艺术节:文化润津城的盛会 天津市民文化艺术节启幕:丰富活动开启文化盛宴

天津市第十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的开幕情况,包括其主题、活动形式、特色节目、参与人员等多方面内容,展现这一艺术节在推动天津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近日,天津市第十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在南开区古文化街亲水平台拉开了帷幕。这一艺术节就像是市民的“全年文化日历”,意义非凡。此次艺术节以“十年惠民心 文化润津城”为主题,精心筹备并构建了50多项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以“全民共享、全域联动、全年精彩”的形式开展,目的在于让优质的文化资源能够直接深入到基层,从而书写天津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精彩答卷。

开幕式现场的景象被记录了下来。(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这也是开幕式现场的画面。(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活动的开幕式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其核心是“传统与创新共生”,主打“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的理念。

在开幕式现场,有许多精彩的节目。在武术与舞蹈《又见哪吒》里,武者们用刚劲有力的招式展现出“哪吒闹海”的意象,而机械舞又重新构建了“混天绫”的飘逸感。38个可爱的萌娃既跳街舞又扮演哪吒,在刚与柔的融合之间,彰显出天津人敢闯敢拼的精神。新民乐《津韵天钧》大胆进行创新,让三弦与电音相互碰撞,二胡的弦音进行数字化变奏,并且在传统服饰上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了“听觉+视觉”的非遗活态传承。舞蹈《画扇面儿》把杨柳青年画元素融入到表演之中,舞者们手持特制的绢扇,民歌的旋律随着肢体的舒展而流淌,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美学场域,让传统文化像活水一样滋润着舞台。京剧唱腔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在《相思遥》中表现得十分完美,为国风注入了青春活力,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重获新生。

这是开幕式现场的景象。(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这同样是开幕式现场画面。(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在参加演出的演员里,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有70多岁,他们来自社区文艺团队、高校艺术团等各种艺术团体。而且,今年还首创了‘台上+台下’‘线上+线下’的全域联动模式,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的人都能当演员,实现了‘海河亲水平台主会场+16区视频分会场+云端直播间’的三级覆盖。”作为历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总导演王淳,对群众文化发展10年来的发展深有感触。她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挖掘和吸收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每一届艺术节一结束,就开始筹备下一届艺术节,努力把更多的舞台交给观众,把话筒递给市民。现在,参与活动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充满了更多的青春活力,群文作品的群众性和地域性也明显增强了。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活动,着力将文化服务向全民、全域、全龄拓展。”

这是台上台下互动的场景。(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这是主会场与分会场连线的画面。(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在亲水平台的一侧,有20项技艺汇聚于此,现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触、可玩、可品”的非遗磁场。国家级项目“天津泥人张”的匠人们手指灵活地翻飞,普通的黏土在他们的“捏挤拉押”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风筝魏”用竹骨绢帛扎制出海河主题的帛鸢。市级项目“合真制香”带领市民揉捏药泥制作如意香坠,“老美华制鞋”展示了百年盘扣工艺。区级非遗项目像“津艺毛麻编织”“鸵鸟墨水”等也纷纷登场亮相,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唤醒了城市记忆,让百年技艺在互动体验中重新焕发生机。

非遗展示区吸引市民互动的情景。(人民网记者 张静淇摄)

文化就像水一样,默默地滋润万物,艺术如同潮水一般奔腾不息。天津正以这场“永不落幕”的群众文化盛会为新的起点,用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来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天津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朝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新生活稳步前行。

天津市第十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多样的节目内容、广泛的参与群体等特点展现出独特魅力。从特色节目到非遗展示,从创新的联动模式到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这一艺术节为天津的文化传承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提升以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是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1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