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资溪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群众自治 网格化治理 文化浸润”三维联动体系,开展“包村联户”“送戏下乡”“积分治理”等实践活动,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方面取得成果,走出具有资溪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近年来,江西抚州资溪县把党建引领放在核心位置,创新性地构建起了“群众自治、网格化治理、文化浸润”这种三维联动的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相关工作,让文明的新风在乡村的田野间传播开来。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像“包村联户”“送戏下乡”“积分治理”等活动的开展下,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有着资溪自身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的道路。
先说说“包村联户”,它如同织密了基层治理的“连心网”。
“张大娘,您最近身体状况还不错吧?和小李家没有再闹矛盾了吧?很多事情大家相互退让一下就好啦,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4月20日的时候,资溪县嵩市镇高陂村的参与“包村联户”的党员小王来到张大娘家,对之前矛盾调解的结果进行回访。他还说道:“马上要过节了,我顺便来看看您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要是有事情的话您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像这样充满温暖的问候,已经成为资溪县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日常写照。
考虑到农村人口众多、矛盾复杂多样的特点,资溪县推行了“包村联户”工程。这个工程由乡镇党委带头组织党员调解小分队,并且吸收村里那些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党员来担任“矛盾化解员”。他们穿梭在村子里,走进一户户人家,用本地的“乡音”来传达党的政策等“党音”,借助“邻里情”去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从2025年开始到现在,全县总共化解了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达60多起,调解的成功率在95%以上。高陂村的村民李大叔很是感慨地说:“现在村里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党员负责,矛盾纠纷当天就能解决,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了。”
再看看“送戏下乡”,它唱响了文明新风的“主旋律”。
“爹爹您听我讲,女儿和情郎互相爱慕,不要让彩礼阻挡我的心愿……”4月24日的傍晚,乌石镇草坪村的广场上锣鼓敲得铿锵有力,戏曲唱腔悠扬婉转,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戏曲《张三嫁女》正在这里上演。村民李大爷抱着小孙子,一边看一边笑着说:“这个戏文演的就是咱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容易听懂,也容易记住。”
资溪县把“送戏下乡”当作载体,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邻里和睦等内容融入到传统的戏曲之中,让文明新风真正深入到群众的心里。到目前为止,全县联合县文广局开展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巡演达到12场,举办“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的宣传活动有42场,发放的倡议书数量达到3000多份,覆盖的行政村超过80%。草坪村的党支部书记说:“通过这种‘文化大餐’来传递正能量,可比单纯的说教有用多了。”
还有“积分治理”,它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力”。
“这个积分制度可真好,我每个月积攒的积分都能够用来换锅碗瓢盆呢,这次我用60个积分换了一壶油和一个插排。”4月25日下午,资溪县高阜镇溪南村的爱心超市里热闹非凡,村民钟德红拿着用60个积分兑换的物品,脸上满是喜悦。村民们开开心心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都是源于资溪县试点推行的“党建 + 信用”积分治理模式。
资溪县以高阜镇作为试点,围绕“党建引领、信用支撑”,制定了《高阜镇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把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行为换算成积分,凭借这些积分就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从以前的“要我参与”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参与”,积分制不但“兑”出了乡村的新面貌,而且“换”来了群众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自从试点以来,高阜镇村民的参与率达到98%,矛盾纠纷同比下降了70%,真正实现了用“小积分”来撬动“大治理”。(万奇、熊啸岳)
本文总结了江西资溪在党建引领下构建三维联动体系,通过“包村联户”织密基层治理网、“送戏下乡”传播文明新风、“积分治理”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等举措,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走出了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这些举措在解决农村矛盾、传播文明理念、提升群众参与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