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引领的创新与变革 数智技术加持,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变革?

本文主要阐述了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对于新质生产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影响的观点。包括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数智技术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短板,在技术升级、平台模式重塑等多方面带来的变革等内容。

近日,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撰写文章提到,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凭借先进的数智技术与理念,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商业银行积极融合数智技术,来弥补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不足,借助业务技术升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就像浦发银行的“浦链通”产品,这是一个全流程加载技术的出色范例,在客户身份确认、数据校验、业务信息审核、押品监测以及自动放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达成了风险的精准控制并且显著提升了效率。

新质生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技术升级。

崔炳文解释说:“区块链技术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能够为供应链金融构建可靠的信任机制。” 首先,区块链技术能实时记录与存储交易信息,形成无法更改的账本。这保障了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银行和其他参与方随时都能查询和验证交易信息,从而削减了参与各方的信任成本。其次,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信息的追溯。凭借区块链上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追溯每一笔交易的来源与去向,掌握供应链的资金流和物流状况,进而更好地把控风险。同时,区块链能够记录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融资信息、流转情况等,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流程的司法存证,确保融资的稳健性。

崔炳文在文中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处理线上审批放款以及风控管理等问题。首先,OCR和RPA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录入和审批流程,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审批效率和放款速度。例如,OCR技术能够迅速且精准地识别各类票据和文件上的文字信息,减少人工录入的错误并降低时间成本。其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用于收集与分析供应链中的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洞察和人工智能自动化处理,达成更精准、更科学的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海量数据实时处理的需求,崔炳文表示,云计算技术能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强大的基础存储和弹性计算能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把大量的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存储在云端,实现对数据的实时查询、处理和分析,提高风险控制和决策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规模和复杂度可能随时间而改变,云计算能够依据业务需求自动调整计算资源和存储容量,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高效解决资金占用问题。一方面,物联网技术借助传感器、RFID标签等设备,实时采集供应链中的物流、库存和交易数据,降低了供应链中货物和押品的监管难度和成本。相关数据还能及时传输至银行,让银行能够实时精准掌握货物状态和交易进度,从而更高效地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在实时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能够优化库存管理,通过实时监控库存水平和物流状态,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效率。

在传统模式下,合同签署、身份确认和授权等流程既繁琐又耗时。在数字化模式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实现了流程的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线上开户环节,合作双方运用数字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技术,既能有效提高合同签署效率,又能降低法律风险。数字身份认证技术通过整合公安、工商、银行卡、运营商等多维度数据,对个人及企业进行身份实名核验,确保参与主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电子签名技术借助数字证书对相关电子单据进行数字签名/签章,确保签署过程的安全性、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见表1)。

表1数智化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技术升级的主要领域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新质生产力重塑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供应链企业需要更紧密地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崔炳文在文中指出,平台和服务模式的革新能够打破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业务协同,这是供应链各方积极探索的重点方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平台的重塑与革新提供了可能,通过应用数智技术,平台能够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高效整合,极大地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其一,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的电子债权凭证多级流转平台。在传统供应链业务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很难向上穿透至更远端的供应商,并且还存在银票需要占用授信、融资流程繁琐、商票对开票主体要求高、贴现门槛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和商业银行基于数智技术开发出应收账款的数字化平台,并基于平台衍生出一系列基于应收账款电子债权凭证的金融业务。2023年,全国电子债权凭证业务规模达到4万亿元,超过了商票3.5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其二,基于货物信用的下游经销商金融服务方案。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的信用是关键因素。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能够帮助上下游企业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获得融资支持。然而,下游经销商往往缺乏这种核心企业的直接信用支持,导致其在融资时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复杂的流程,从而成为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荒漠”,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也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基于“动产信用”匹配“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供应链上的货物流、发票流和资金流,使得供应链金融不再完全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

从实践来看,目前最成熟的是汽车金融。汽车经销商与主机厂签署销售合同后向银行融资,银行采用“控货”模式将汽车置于监管仓库进行监管。当汽车销售后,银行采取“款清交车”;当风险事件发生时,汽车可以调剂销售或主机厂回购。类比汽车金融,商业银行将这种模式拓展到工程机械、机器设备等的销售服务中。在该模式下,数智化手段基于“三流合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在线风控模型,实现“动产信用”的评价,对汽车等动产的测额和授信有重要意义;其次,物联网通过定位、物流监控和仓库监管实现了对汽车等动产的监控,建立动产管理平台;最后,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调剂销售等风险化解手段,形成“货物信用”最后一道屏障。

本文总结了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对于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金融影响的观点。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借助数智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技术升级(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作用)和平台模式重塑(如电子债权凭证多级流转平台、下游经销商金融服务方案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如何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创新发展和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23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