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介绍了简牍的相关背景知识,如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我国南方出土简牍含水率极高,其修护存在两大难点。同时还阐述了该工作室承担着全国约80%的简牍保护工作,涵盖多地出土的约14万枚简牍,并通过科研研究成功研发出一系列保护关键技术,解决饱水简牍的病害问题。文章还配以多张工作场景照片。
4月24日,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工作室里,工作人员们忙碌地开展着各项与竹简相关的工作。从清理竹简,到处理竹简残片,再到准备扫描竹简上的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简牍,这一古老的记录文字的载体,在纸张发明之前可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呢。它们取材于竹木,承载着无数古人的智慧与历史的记忆。目前,我国发现的简牍大多集中在湖南、湖北、甘肃等地。其中,出土于南方地区的简牍有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含水率极高。这一特性使得饱水简牍的修护工作困难重重,脱水加固和文字信息提取这两大难点就像两座大山横亘在修护工作者的面前。然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工作室可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这个成立于2003年的工作室,在简牍保护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承担了全国大约80%的简牍保护工作,涉及的简牍范围相当广泛,像湖北云梦睡虎地、荆州秦家咀、湖南长沙走马楼、湘西里耶、江西南昌海昏侯、河北定县、云南昆明河泊所等地出土的简牍,总数约达14万枚。工作室结合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系列竹木简牍保护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就像是一把把钥匙,针对饱水简牍出土后因为环境改变、水分流失、微生物入侵等因素导致的病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他们专注地清理着竹简,认真地处理着竹简残片,精心地准备扫描文字,细致地整理待处理的简牍,谨慎地把修复好的竹简保存起来,还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副教授前来查看牍片上的文字,这些画面都生动地展示了这个工作室的工作日常。本文总结了4月24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工作室的工作情况,介绍了简牍的背景知识和南方出土简牍修护的难点,重点强调了该工作室在全国简牍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承担大量简牍保护工作并研发出关键技术解决饱水简牍病害问题,通过照片展示了工作场景。这一切都表明了该工作室在保护简牍这一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