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科创协同发展方面的成果与探索。记者通过参与相关采访活动深入三地,从深港科创要素跨境联动、人才流动范式打造以及创新协作机制对科创企业发展的赋能等方面,展示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香港、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产学研协同方面不断深入,全球创新资源也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一幅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在4月23日至29日期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参加了“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到粤港澳三地,去探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奥秘。

(图片由本报记者袁思杰拍摄)首先是深港科创要素跨境联动方面。记者跟随“机遇湾区”采访团来到深圳南山区,在优必选科技展厅,这里的Walker C机器人相当引人注目。当记者听到工作人员说“能帮我拿一下桌上的魔方吗?”,只见Walker C机器人不仅能按照指令抓取物品,还能依据现场实时情况调整行动。这一场景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的一个生动写照。在深圳,不仅有像优必选这样的机器人整机公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也一应俱全。深圳市委常委王守睿在“机遇湾区”主题采访活动介绍会上提到,依靠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在深圳一天内就能找齐上下游企业,三天就能做出新产品。深圳拥有超过4000家各类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24年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同比增长18.9%,并且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深港合作方面,王守睿表示“深圳真金白银支持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香港团队943家,已经落地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转化平台,其他一些大学也正在对接之中。在香港,虽然土地资源稀缺,但香港特区政府还是为科创企业规划出一块地。在“机遇湾区”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位于香港新界沙田区白石角吐露港沿岸的香港科学园,这里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是香港青年创客们的梦想之地。港股上市公司商汤科技就位于香港科学园,商汤科技首席人力资源官张春娟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共同推动AI技术的真正普及和价值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各类人才协同合作。香港的思谋科技,被称为“最年轻的AI独角兽”,在香港科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壮大的发展。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沈小勇对记者表示,他们的团队起源于香港本地高校,扎根香港。香港有两大明显优势,一是紧密连接内地广阔的应用场景,二是面向全球市场,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视野。他还说,粤港澳大湾区就像一个中心枢纽,聚集了科创企业所需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也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国内外巨大的市场。在打造人才流动的湾区范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被定位为“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是连接香港国际资源和内地产业优势的关键枢纽。位于河套合作区的企业能够利用深港双方的优势。2025年1月,华力创科学入驻河套合作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华力创科学CEO鱼晨表示,对于科创企业来说,在河套合作区可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引入香港优秀的科研人才,“走出去”就是利用香港的平台把产品推广到全球其他市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澳门与横琴科创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院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新表示,科研合作在澳门与横琴合作区之间已经常态化,横琴合作区建设为大湾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澳门大学珠海研究院的中医药研发中心,在横琴设立了分实验室。他还透露,未来澳门大学将在横琴建设横琴高级研究院和国际医学院,进一步推进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科研交流合作。不过,陈新也指出,目前澳门与内地之间人流和物流往返还存在一些障碍。比如内地科学家到澳门进行短期或长期实验研究比较困难,生物样品跨境运输程序复杂。但他也提到,与国外和内地其他城市相比,在澳门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完全按照国际科研规范进行,国际化程度高,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科研人员到国外交流合作更便利。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不少国外优秀科研人员前来。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Berthold Jaeck表示,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非常友好。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基地为本地科创企业的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其帮助下,创立的企业通过参与香港的各类专项资助计划,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他还说,自从他来到香港后,其公司一直在大湾区内与精密制造企业合作,获取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支持,这些成果融入了公司的供应链,公司也借助大湾区一体化建设进程研发出核心技术,制造出精密设备。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Andriy Myachykov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独特地区,这里大部分人具备多语言能力,至少掌握两种语言,不少人能说三种以上语言,非常适合国际科研人员发展。在创新协作机制赋能科创企业发展方面。近年来,香港、澳门特区政府都把推动科创发展作为施政重点。香港特区政府在2022年底发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香港未来5 - 10年的创科发展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和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香港特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机遇香港”活动上表示,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香港创科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未来5 - 10年是黄金时期,只要沿着既定方针前进,排除干扰,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指日可待。截至2025年2月,香港创新科技基金旗下的粤港科技合作项目,共批出11.2亿港元用于粤港科技合作交流。对于澳门来说,科技创新已经融入其经济发展脉络。《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 - 2028年)》提出,未来5年内科创研发投入不少于50亿澳门元,这是澳门历年来最高的科创投入金额。记者跟随“机遇澳门”采访团来到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该中心承担着澳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优化创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要素的体现。目前,该中心在孵专案96个,累计孵化专案627个,其中科技专案占总数的43.9%。澳门特区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邱润华在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早前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与该局合办了“澳门与内地科创巴西访问团”,在访问中发现很多巴西的科创企业希望到中国发展,未来特区政府计划邀请和组织巴西的科创企业参加大湾区的科创比赛。邱润华还表示,将加强澳门作为中葡平台的角色,推动澳门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提升澳门与外地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水平。跨域、跨境的科技创新协作机制不断为大湾区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能量。普强(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副总裁吴延辉表示,例如通过产学研联合研发,成果在澳门落地,应用于大湾区场景。他还指出,大湾区若要成为全球科创高地,高科技人才短缺是需要补齐的最大短板。普强是一家由澳门本地青年创立的专注大模型、智能语音辨识、人机交互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普强(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何国涛表示,普强构建了涵盖全球的研发与技术支撑体系,在北京建立AI创新应用实验室,横琴建立声学实验室,依靠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深化智慧互动技术攻关,形成“基础研发 - 应用开发 - 区域协同”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何国涛在美国硅谷创立普强,他认为澳门特区政府和横琴政府给予科技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最大。同样被横琴优势吸引的凌烟阁芯片科技公司,致力于提供高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全方位服务,打造“高效能高可靠芯片参考设计平台”,为人工智能等高性能计算芯片赋能,提升系统运算效能。凌烟阁总经理李宏俊表示,公司去年承办了横琴合作区的半导体研习营,联动了逾15家澳琴珠半导体协会企业单位参与。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与各大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和智慧城市应用平台的建设,共享产业资源,助力澳门人才就业和成果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科创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成果。深港在科创要素跨境联动上表现突出,河套合作区和横琴合作区分别在深港、澳琴的人才流动和协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重视科创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同时,大湾区也面临高科技人才短缺等挑战,跨域跨境的协作机制持续为科创企业发展赋能。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