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亮:31年坚守油田,匠心铸就不凡,陈其亮:油田深处的匠心坚守者与创新者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的陈其亮,他在油田一线坚守31年的故事。从他初到油田面对艰苦环境时的感受,到他积极进行发明创造,再到他的管理方法以及他作为“金牌教练”带徒弟等事迹,展现了他的匠心坚守与积极奉献。

4月的风携带着黄沙从井架旁呼啸而过,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的抽油机,宛如不知疲倦的舞者,持续地上下舞动着。52岁的陈其亮静静地蹲在井口旁边,他的手指轻柔地抚过光杆上的盘根盒压盖。阳光洒落在他的工装上,那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这位在油田一线坚守了长达31年的老班长,恰似坚韧的胡杨,在大漠戈壁的深处,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坚守。1994年,21岁的陈其亮手握着报到通知,站在采油二厂的门口。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耳朵里传来的是从远处抽油机传来的“磕头”声。他的心里不禁打起了小鼓。当师傅带着他参观井站的时候,他才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油田工作的艰苦。他说:“光杆卡子能把手磨出血,在更换盘根的时候原油会喷得满身都是,冬天巡井的时候,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能让睫毛都冻成冰碴子。”然而,让师傅们大为惊讶的是,这个新来的年轻人总是喜欢蹲在井口沉思琢磨。在一次修井作业的过程中,三名工人费尽周折才把盘根盒压盖拆下来。年轻的陈其亮盯着满地的油污,突然说道:“要是能做成两半的,一个人就能换了吧?”老师傅听后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东西几十年都是这么用的。”他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地揣着废旧压盖回到了宿舍。在台灯下,他绘制了十几张草图,利用报废的材料尝试制作模型,手指被电焊灼伤了也没有停止。几个月之后,可拆分式压盖的雏形诞生了,这一发明使得更换时间从原来的60分钟大幅缩短到10分钟,成本也降至原来的3%。2011年,当新型盘根盒压盖拿到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时候,陈其亮正在井场处理冻堵管线。他说道:“这些发明都是用在采油作业和修井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油田省钱增油。”翻开陈其亮的工作笔记,只见那泛黄的纸页上满是井站流程图。31年来,陈其亮以井为家,他精心绘制了1000多张井站工艺流程图,撰写的工作笔记累计超过10万字。他的百项成果、千条建议为企业增加了上千吨的油产量,节约了上亿元的费用。在井架旁边,陈其亮常常对着提下管柱的绞车陷入沉思。传统工艺“两提两下”需要连续作业24小时,油井每多占产1小时,就意味着会有巨大的产量损失。2021年初,他穿着棉衣蹲在值班室,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各样冲洗工具的草图。突然,他灵光一闪,顾不上穿上棉鞋就冲进了风雪之中,在井架下比划着“一提一下”的动作。值班师傅还以为他“魔怔了”,直到后来看到他和专家组讨论时,用泡面汤在桌子上画出的“井下作业一体式冲洗工具”三维示意图,才明白了他的执着。这项成果使得单井作业时间缩短了14小时,年增油千吨。在此之后,陈其亮还研制设计出了光杆断落防喷器、套管放气装置、采油密封装置等几十套装置、小零部件和辅助工具。“小陈,你这‘七亮’是不是把自己名字嵌进去了?”2019年在班组命名仪式上,老领导的一句玩笑话让陈其亮的脸一下子红了。这位在井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汉子,说起管理来也有着独特的细腻之处。他总结出的“七亮工作法”涵盖了党员亮身份、操作亮标准、岗位亮职责、挖潜亮妙招等内容,这一工作法使得班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系统,班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效达到千万元,消除隐患上百项,累计“五小”群众性创新成果百余项,先后获评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新疆油田示范班组、先进集体等。“七亮工作法”也成为了新疆油田里叫得响、过得硬的班组品牌之一。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实训课堂上,陈其亮握着学生的手调整管钳的角度,说道:“手腕要像端着盛满油的碗一样,稳当才能不吃力。”这位带出了50多名技师的“金牌教练”,讲课的时候总是带着戈壁滩的那种粗犷。他说:“当年我师傅用扳手敲我手背,现在我带徒弟,先让他们在井口盯着光杆摆动8小时,直到能数清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才算入门。”当采访结束的时候,陈其亮说他要去巡井。他踩着碎石朝着远处的井架走去,工装裤脚沾着碱霜,戈壁的风轻轻吹起他略显花白的头发,就如同那坚定不移扎根在戈壁的胡杨树叶。

陈其亮在油田一线坚守31年,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发明,从盘根盒压盖的改进到各种装置的研制,他的成果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他的管理方法“七亮工作法”也让班组管理更加出色,同时他作为“金牌教练”培养了众多技师。他就像戈壁上的胡杨,坚韧且富有奉献精神,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78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