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涛:关东民俗剪纸传承中的创新与坚守

省级非遗关东民俗剪纸项目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葛涛的故事,包括他的军旅生涯对其传承剪纸的影响,退役后他打破家族传承模式,在传承和创新剪纸技艺方面的举措,以及他开展的公益培训、与高校合作、推出“订单式”生产模式等对非遗传承和带动就业的贡献等内容。

葛涛,身为省级非遗关东民俗剪纸项目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剪纸世家。在1996年的时候,年仅19岁的葛涛参军入伍,成为黑龙江驻军某部的一名文艺兵。白天,他如同钢铁战士一般活跃在训练场上,而到了夜晚,他就摇身一变,成了军营里的“剪纸老师”。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战友们开设剪纸课堂。在创作剪纸作品时,他巧妙地把爱国、强军等主题融入其中,并且用这种艺术形式生动地记录军营生活。凭借着自己在剪纸艺术上的贡献以及对军营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成为了官兵们眼中当之无愧的“文艺轻骑兵”。

这段军旅生涯对于葛涛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塑造了葛涛坚韧不拔的品格,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凝聚力。2008年退役之后,葛涛面临着家族中“剪纸不外流”的家训,但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打破家族传承的固有模式,要把关东民俗剪纸从自家的“小天地”带到社会的“大舞台”。

(葛涛。黑龙江省总工会供图)

葛涛心中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非遗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民族的瑰宝,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让技艺活起来。” 秉持着这个信念,他创办了大庆市裁春堂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高校学生,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困难农民,只要热爱剪纸,他的课堂就永远为其敞开大门。

在葛涛看来,“守成”很可能就会走向落后,只有创新才能够让非遗技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他曾经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剪纸从民间手工艺品提升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精品呢?于是,他率领自己的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传统剪纸存在易破损、难保存、展示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他大胆尝试将丝绸与剪纸相结合,经过38道复杂的工序,成功研发出了丝绸剪纸卷轴。这种丝绸剪纸卷轴既美观又极具收藏价值,一经推出就迅速在高端礼品市场走红,成为了市场的“宠儿”。2018年,他又独具匠心地独创了“草香烫纸”技艺。这项技艺是用草香明火在宣纸上烫制出镂空图案,这一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且凭借此项技术,他的作品连续在国家级、省部级的比赛中斩获金奖,产品更是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技艺不能总是维持‘老样子’,得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葛涛将现代流行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剪纸创作之中。他为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设计的文创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文创产品以冰雪运动与关东民俗为主题,在保留剪纸细腻工艺的同时,又注入了时尚的活力,在龙江非遗展示的时候惊艳了中外来宾。

他坚持不懈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益剪纸培训活动,培训的人数多达3000余人次。他还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和非遗剪纸技能培训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专业传承人百余人,并且带动了千余人就业。他的工作室还推出了“订单式”生产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从而形成了“培训 - 创作 - 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他也因此成为了全国非遗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葛涛作为省级非遗关东民俗剪纸传承人,他的经历丰富多样。军旅生涯塑造了他,退役后他突破家族传承限制,积极推广剪纸艺术。他通过创新解决传统剪纸的问题,还融入现代元素让剪纸更具吸引力。此外,他开展公益培训、与高校合作、建立产业链,在非遗传承和带动就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故事体现了非遗传承人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78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