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中的国家安全:镓元素的奇妙融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二(6)班的一堂特别的化学课,老师将镓元素的化学知识与国家安全知识融合,还介绍了武汉市教育局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的相关举措,包括编写指南、开展微课比赛等,展现了学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当代国家安全涵盖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等多达2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同学们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国家安全的哪些方面与化学有关呢?”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二(6)班的课堂上,老师抛出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指出:“化学与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联系紧密,像治理大气污染、探索新能源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化学。”还有同学说:“化学能够助力粮食增产,这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同学提到:“化学与科技安全有关!”看到同学们积极的表现,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顺势引出课程主题:“非常好,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镓’这种独特的元素。”4月3日下午,这个班级的同学们体验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化学课——“国‘镓’安全,你我共铸”。李慧敏老师巧妙地把镓元素的化学知识与国家安全知识交融在一起,就如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镓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像太阳能电池板、电视、手机屏幕、半导体等众多领域都有它的身影,这与国家科技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呢,我们就想象自己是国家安全技术攻关团队的工程师,任务就是从矿石中提取并精炼镓!”李慧敏老师生动地说道。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矿石中提取并制备粗镓呢?这些小“工程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3套操作方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对比和分析,他们最终选定了一套最佳方案。“恭喜各位‘工程师’!不过要知道,虽然现在已经成功制备了粗镓,但是不纯的粗镓性能存在不足,这可能会导致通信网络崩溃、能源转型受阻。这可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短板。接下来,让我们开启新的任务:利用粗镓制备高纯镓。”李慧敏老师接着引导。小“工程师”们的热情愈发高涨,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了两套不同路径的制备方案。“这两种方案,哪一种更优呢?”李慧敏老师的这个问题又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最后同学们选定了其中一种。李慧敏老师继续启发:“在这个方案里,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优化精制高纯镓装置,从而提高电流效率呢?”就这样,方案逐步得到优化。“各位‘工程师’真是太出色了!你们知道吗?我国镓产量在全球产量中占比达90%以上,自主掌握精制高纯镓的技术,能够保障半导体产业的稳定发展。”李慧敏老师总结道,“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化学,用化学的力量来捍卫国家安全。”上完这堂课,学生们都有很深的感触。学生冯栩之说:“这节课把化学知识和国家安全结合起来,让我明白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学生毕馨月表示:“课上我们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还了解了镓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应用,国家安全意识也增强了。”听到学生们的所思所感,李慧敏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我觉得国家安全教育和化学课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学校的倡导下,我尝试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到镓元素相关的课程中,并且在多个班级试讲,学生的反馈非常好。”国家安全知识与学校课程应该进行有机融合。那具体要怎么融合呢?去年下半年,武汉市教育局组织了200多位专家联合编写《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别设置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4个篇章。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知识,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42门学科的相关课程中。这个《指南》的操作性很强,为一线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标准。今年2月到3月,武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了运用《指南》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微课比赛,全市500多所学校的教师积极参与,短时间内就上传了2084件作品,最终739件作品获奖。这些精品课程将会被收入专门的教学素材库,供全市教师学习借鉴。“我们学校是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示范校之一,也是湖北省首批科技特色试点高中学校之一。学校鼓励教师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学科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立下科技报国的志向。这是我们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探索。”武昌实验中学党委书记代江连说道。

本文通过一堂特殊的化学课展示了学科知识与国家安全知识融合的教学成果,还介绍了武汉市教育局在将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方面的努力,包括编写指南、开展比赛等,体现了学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积极探索,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科技报国志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9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