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舞剧:独特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旅

舞剧《天工开物》在“五一”期间的演出情况,包括演出的火爆程度,如开票秒空、加演售罄等。还会深入介绍舞剧的内容,像演员们对角色的精彩演绎,如安一宁对青年宋应星的刻画,马蛟龙对老年宋应星的塑造等。同时也会提及这部舞剧出圈的原因,既有艺术上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也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展现,以及演员们对这部舞剧和角色的理解等。

大幕落下又开启,在台下热烈且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演员们一次次走向台前。观众席里,手机灯光闪烁,宛如一片星海,欢呼声与口哨声交错响起。“五一”假期的第一天,舞剧《天工开物》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盛大上演。这部由江西文演集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手打造,并且由陆川跨界执导的舞剧,自初次登台亮相以来,就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以及演员们非凡的舞蹈功底,频繁地进入大众视野,每到一处演出,都会掀起一股“天工热潮”。

此次“五一”期间的演出,票房销售情况异常火爆,远超预期。首场演出的首日开票就瞬间售罄,之后临时加演两场,可票依旧迅速被抢购一空。穿着国风裙的小优正在背景板前拍照留念,她和朋友特意从江西赶来支持这部舞剧。小优说道:“宋应星本就是我们江西的名人,这部舞剧又是家乡的作品,借着看剧的机会还能在上海游玩一番,可谓一举两得。”实际上,这两位小姐姐连续买了两场的票,当谈及“抢票”的经验时,她们很是大方地分享:“第一场是运气好,而第二场就得坚持关注。加演的消息一般都是临时发布的,只有持续留意,才能在第一时间买到票。”

(剧照,王凯摄,下同)

这部舞剧就像是一部舞台上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当天晚上,一段悠扬而古朴的音乐缓缓响起,观众们仿佛瞬间被带回到了明朝。舞台之上,充满斗志的青年宋应星踏上了赶考之路。然而,命运似乎有着别样的安排,他六次科举落第,人生也随之陷入低谷。但也正是这些挫折,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民间,开启了对古代科技工艺的探索征程。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安一宁在剧中饰演青年宋应星,他凭借着出色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轻盈、飘逸的舞姿,将角色最初的意气风发以及几番落榜后的内心挣扎与迷茫,都展现得十分到位。

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宋应星深入田埂工坊,一心专注于著书。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执着,却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播科学知识的信念。饰演老年宋应星的马蛟龙,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演员兼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他用细腻入微的表演,将老年宋应星的沉稳和睿智刻画得入木三分,举手投足之间都展现出人物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让观众仿若看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宋应星。

在剧中,宋应星多次被问到:“你写这闲书有何用?”他的回答振聋发聩:“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但此书,与我们息息相关。”在全剧的尾声,一艘大船缓缓驶向台口,老年宋应星站在船头遥望远方,这象征着这本承载着中国科技与智慧的“百科全书”扬帆起航,驶向世界,点燃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天工开物》未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甚至一度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它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如英文、德文、日文等,流传海外,造福世界人民。

中国舞蹈在海外大放异彩

安一宁10岁就考入上海舞蹈学校,一直读到17岁。他说:“我在上海生活了7年,几乎整个青春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一座温柔且包容的城市,真正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是他从上海离开后,第一次带着自己主演的舞剧回到这里。“我还邀请了以前的老师和上海的朋友们来看剧,想让他们看到我的成长。”谈到对角色的理解时,安一宁说:“宋应星是一个敢想敢做、越挫越勇的人,在当时那个唯科考论的年代,他能找到并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臧彦杰也是新加入的演员,他饰演的宋应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马蛟龙那精湛的舞蹈技巧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在全剧中也是非常耀眼的存在。在海外的社交媒体上,他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网红。他身着带有中国传统纹饰的黑衣黑裤,手持一把红扇,在巴黎卢浮宫前、伦敦塔桥下等著名地标翩翩起舞,他的舞蹈视频播放量数以亿计,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粉丝。他说:“很多外国网友被中国舞独特的气质和技巧所吸引,他们觉得中国舞充满了东方神秘色彩。”在海外的几年里,他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舞一无所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舞的美。”

《天工开物》是马蛟龙结束海外教学回国后加盟的首部舞剧。这部被赞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天工开物》原著记载了明代大量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舞剧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来展现宋应星的一生,其中戏剧成分大于舞蹈,所以对人物内心的把握要非常精准。”为了演好老年宋应星这个角色,在陆川等主创人员的指导下,他不断揣摩人物性格,从作品中感受人物的风骨,从肢体语言、神态表情等多个方面来塑造角色。他说:“我是一名舞蹈演员,更多的是通过身体和中国舞自身的气质去塑造人物。我会不断想象自己生活在宋应星的时代,自己会怎么做,从而去感受他的心境。”

在舞台上,老年宋应星有一种饱经风霜后的豁达,历经千帆后的从容,他的舞蹈刚柔相济、飘逸洒脱又充满豪情壮志,令人拍案叫绝。马蛟龙说:“每一次登台表演,我都会有新的感悟,我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去寻找舞蹈与声音、道具、视频之间更加默契的配合。比如老年宋应星一个简单的眼神,我都会反复琢磨,希望能够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宋应星的执着与温暖。”

《天工开物》之所以能够出圈,不仅仅是因为舞剧在艺术上融合了传统与创新,更是因为它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魏怡和闺蜜带着各自的孩子来观看舞剧,在中场休息时,她们一边讨论剧情,一边启发孩子。魏怡说:“宋应星的精神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这部舞剧在表现形式上很大胆,有些段落具有电影般的视觉冲击力。”季理是江西人,他盘着头发,衣着颇具古典韵味,他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却转行成为了一名街舞老师,他在上海工作,特意赶来为家乡的舞剧捧场。他说:“《天工开物》这部书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舞剧《天工开物》在“五一”期间演出火爆,这既源于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也得益于舞剧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演员的角度看,安一宁和马蛟龙等演员对角色的精准塑造为舞剧增色不少。从舞剧内容上看,它展现了宋应星的传奇一生,传递了中国古代智慧。而舞剧的出圈还在于其艺术上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展现,从而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540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