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 Up主来看苏吧将中学语文课本部分课文改编为短剧的相关情况。包括他们的创作团队成员背景、改编思路、故事源于生活的创作源泉、团队建制保障剧集质量以及短剧广受好评的原因等,还提及了他们后续的拍摄计划以及各界对此的评价。
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世界里,有这样一群充满创意的年轻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重新诠释着经典。B站的Up主来看苏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这句充满哲理的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来看苏吧所做的事情。他们花费5个月的时间,精心将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部分课文改编成了19部短剧。这些短剧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潮,收获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来看苏吧的主创李媛和舒佳慧,每一次对课文的改编都如同魔法一般,创造出既贴合原文核心思想,又充满新意的故事。这些短剧就像情感的炸弹,直抵观众内心深处。弹幕中满是“破防”的感叹,评论区也是一片“泪目”之声。有观众看后深情地评论道:“步入社会多年之后,偶然回首,才惊觉当初的语文课并未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被遗忘,而是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融入到我们人生的某个瞬间之中。”为了创作这些短剧,他们的准备工作十分细致。例如,他们专门购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套语文课本。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中有这样一段充满诗意又引人深思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来看苏吧以这段文字为灵感源泉,改编出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自幼失去双亲,与一位卧床老人相互陪伴、彼此慰藉。女孩渴望时间快点流逝,这样就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老人却希望时间慢些走,想要多留住一些相伴的时光。故事的结尾,老人离世,女孩带着老人的照片,前往老人一生都未曾涉足的西湖,完成老人未竟的心愿。在这里,时光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含义——即便时间无法停留,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却永远不会消逝。在对《背影》的改编中,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叛逆的少女原本对酗酒的父亲满心嫌弃,然而火车站台上那一句“爸,别去买橘子了”,却瞬间击碎了她心中的坚冰。少女主动与父亲拍下合照,这一情节让朱自清笔下那个“攀爬月台买橘子的笨拙背影”,成为了父女和解的有力注脚。而最能触动人心弦的改编或许当属《项脊轩志》了。在这个故事里,拆迁劝解员苏苏与独居老人之间的对峙,因为一枚珍藏多年的蝴蝶发卡而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当老人搬离旧居时,一只蝴蝶轻盈地落在他的胸口,恰似归有光笔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那种充满哀伤的情怀。时间回溯到2020年,来看苏吧团队的主创李媛和舒佳慧刚刚大学毕业。尽管她们在中学时代都对语文课情有独钟,但大学所学的专业却与语文关联不大。李媛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后她踏入短视频制作行业,从剪辑工作做起,逐步晋升为导演、编导,如今成为了语文课系列短剧的制作人。而短剧女主角苏苏的饰演者舒佳慧毕业于宜宾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读书时她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进入表演行业,从群演、小特邀演员做起,慢慢成为专职演员,先拍摄广告,后来涉足短剧领域。她们选择翻拍语文课文,除了兴趣使然,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李媛表示:“语文课本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受众群体十分庞大;而且市面上尚未有这样的账号,能够做出差异化。”在确定拍摄方向之后,她们向AI询问人教版语文课文的数量,得到的答案是348篇,于是便将“翻拍348篇语文课文”作为每个视频的开头。后来购买了全套课本才发现,实际数量远不止348篇。不过,她们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肯定能拍到348篇。”“小时候的语文课文,是长大后的人生”,这是来看苏吧每一部短剧固定的副标题,也是主创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触。短剧中女主角苏苏的很多经历都来源于李媛自身。李媛是艺术生,苏苏也是;李媛喜爱周杰伦,苏苏同样如此。短剧中反复出现的浙江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是李媛自己的,当然,现实中她获得的是省级摄影比赛二等奖而非一等奖。到目前为止,李媛最满意的作品《背影》(也是账号的第一部作品)中,苏苏与父亲的关系和李媛与家人的关系极为相似。李媛说:“所以拍摄的时候,代入感会非常强烈。”在父女俩吵架时,女儿说出“我宁愿我没有爸”这样的话,现实中的李媛也曾说过。而故事的结尾,女儿发现父亲其实一直关心着自己,只是不懂得表达,这也促使李媛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不仅如此,短剧中人物的关系设定也有着真实的背景。在《和时间赛跑》中,苏苏将拍遗照作为自己的职业,这一设定引发了她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妈妈觉得拍遗照赚钱“太晦气”,苏苏则埋怨妈妈:年轻时因为工作忽略了照顾外婆,还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她追逐“跑道上永远追不上的前一个”。剧中展现的苏苏与妈妈、妈妈与外婆间的关系,正是拍摄团队里小伙伴的亲身经历。李媛说:“我们设计这些角色的出发点,都是因为我看到过、听说过,或者我身边有这样的人,他们身上有能够打动我的地方,我们才会设计出这样的角色。”此外,有些情节设计还参考了真实故事。例如《项脊轩志》就融入了郑继银老人的故事:十二年前,郑继银老人的妻子离世后,他独自在田边筑起小屋,与妻子生前共同饲养的爱犬和一棵大树相依为命。李媛将这段故事融入到剧本之中。在剧中,拆迁劝解员苏苏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让钉子户老人搬走,却意外发现他对过世老伴的深沉思念。多年之后,老人仍然珍藏着爱人的蝴蝶发卡。老人搬走那天,蝴蝶翩翩飞过。李媛还说:“我们小时候总说,人死了会变成星星。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但我觉得人死了会变成蝴蝶。它会在你思念最浓,或者彻底告别的时候,在你身上片刻停留。”短剧结尾,蝴蝶落在老人身上,这是李媛为这段传奇爱情设计的圆满结局。来看苏吧的团队并非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中有编剧独立创作剧本,然后与内容主管一起精心打磨。每一期短剧的摄制组都是固定组合,包括编导、摄像、制片各一人,以及主演苏苏。主演之外的演员则是在剧本完成后,由经纪人和制片去寻找。如今,主创队伍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完整的团队建制,确保了短剧的高质量制作。比如在《唐多令》的末尾,有这样一个镜头设计:苏苏打着手电,在黑暗中经过一系列旧物件,走向秘密基地。李媛说,她希望让小时候的自己穿越到现在,来呈现“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意境。于是,她设计让遭遇打击的苏苏偶然遇到童年的自己。故事的结尾,家中停电,苏苏走回童年的秘密基地。一路上,她经过被裁员时带回的文件夹、旧电视、旧专辑、棒棒糖……仿佛时光倒流,最终回到怀抱初心的自己。李媛说:“我希望大家都有机会能回头看一看,一路走来,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黑暗中一直陪伴苏苏的那束光,其实是她自己照亮的,“有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照亮自己、引导自己走出困境。”这个镜头的寓意虽然深刻,但实际拍摄过程却充满挑战。李媛说:“这个镜头很难实现。舒佳慧个子比较高,站直了走过去,很难把道具都收进取景器。”后来尝试让舒佳慧蹲着走,但镜头里的人又上下起伏,效果不佳。经过反复测试,大家想到让舒佳慧骑在带轮子的行李箱上,拿着手电,让人拉着滑过去,就这样录制了一个多小时,才达到想要的效果。而这个行李箱就是短剧开头,苏苏返回老家时拿的那一个。来看苏吧的改编之所以能够广受好评,是因为他们的拍摄既还原了课文的精髓,又保留了原作里的重要细节。例如,在改编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他们参考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分享的拍树照片,为主人公加入了热爱摄影的设定。李媛表示,这是他们拍摄得非常艰难的一个视频。为了塑造高位截瘫的残障人士形象,李媛走访了很多复健中心。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残障人士都非常积极乐观。“我们很多时候,面对一点小挫折就容易垂头丧气,但在那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恢复,却依然非常积极。”在视频中,有一个镜头是苏苏轮椅翻倒,摔在地上,挣扎着爬起,拍摄天边的夕阳。舒佳慧说,拍摄的时候她要让腿完全不受力,就给自己“洗脑”,假装腿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自己撑起来,需要长期的训练,而她的力量太小,怎么也撑不起来。所以爬起来的这个镜头,最终没有直接拍摄,而是通过夕阳的照片进行画面跳转。同样是表达希望,她们选择以看夕阳代替原文中的看菊花。李媛解释说,因为夕阳对于她而言,就像菊花对于文中的母亲一样,是希望和念想。可能是因为喜欢睡懒觉,她看到日出的机会不多,反而常常看到夕阳。大学时,她会特地选择在夕阳的时候坐公交,没有目的地,只是为了看夕阳。夕阳代表着旧的一天结束、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苏苏)没有走过那个时期时,看到的是夕阳;但当她直面夕阳,就代表着第二天会有新生。直面艰辛才可能有新生。”随着翻拍的语文课文越来越多,眼尖的观众还发现了隐藏的彩蛋。比如,在《匆匆》里,奶奶那个长期旅居国外的大儿子,正是《乡愁》中身在海外的汪玉霞的儿子。这种巧妙的人物线索串联设计,将课本里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拼接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宇宙。对于接下来的计划,她们表示,最近打算拍摄《记承天寺夜游》,观众呼声很高的《带上她的眼睛》也已经提上日程。此外,她们也可能会与多方进行合作,或者在重大节日做一些特别的创作。拍完348篇之后,她们还计划分系列拍摄课文。李媛还说:“语文课文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她还提到:“有一些中小学的老师询问能否把短剧视频搬到课堂上?我们觉得,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那么做这个账号就非常有意义,会让我们充满价值感和成就感。”【TA说】真诚是我们创作的根本“总是有人问‘你们的视频怎么这么感人啊’,我想,答案应该是真诚。真诚是我们创作的根本。那些让大家落泪的情节,都是我们从真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可能是在暴雨天摔倒时被浸透的外卖箱,可能是与父亲和解时攥皱的火车票,也可能是老爷爷珍藏多年的蝴蝶发卡……这些充满生活温度的细节,即便隔着屏幕,大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热度。”李媛说道。“事实上,我们也经常被网友们感动。每次短剧发布,制作群里基本都在转发网友的评论。《陈情表》的评论区,有人说想起了自己的姥姥;《掌声》的评论区,有人说起自己脸上的胎记。更多的评论则是‘这就是我的故事’。”李媛表示,有一名粉丝在每期视频发布后,都会写一大段自己的解读,有时还会写到自己的故事,最长的一篇文章有三千多字。团队每次发布视频后,都会期待他的文章,大家会念叨“他怎么还不发呢、他看了吗?”“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跟我们探讨剧情,比如有网友评论改编与原文差别很大。我想说,每个人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不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看到的感觉也不会相同。我们的目标和出发点从来都不是要完全贴合原文,而是拍出语文课本里最能打动我们的内容。如果大家看了我们的视频,回想起课文,有了新的感受,或者决定重新阅读课文,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李媛说,“还有网友问‘为什么你们短剧的结尾总是包饺子大团圆啊’,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大家遭遇的挫折都是一时的,总会过去的。”【专家点评】课文翻拍微短剧是优秀的文化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微短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来看苏吧通过改编语文课文,将四五代人青少年时代的记忆串联起来,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经典课文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多人对其理解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灵动多变的表现形式将语文课文以生动的视听语言进行传播,让观众可以在休闲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微短剧的特点是高潮前置、冲突前移,并且常常运用“五反”:人设的反差,关系的反制,场景的反顾,金句的反思,情节的反转。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在如今这个加速社会的倍速美学时代,能够很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而且剧中主演的演技非常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适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角色;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绪,所以很适合在微短剧中制造反差和转折,也能够与当代的青少年产生联系。此外,短剧各集之间微妙的人物串联,独立成章又千变万化,为未来微短剧在视听领域和课文的深度结合提供了方向。今年广电总局提出了“跟着短剧看经典”创作计划,Up主给创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就在我们身边的课文正源自对中华文脉经典的精心挑选,还是“来自童年的回旋镖”,能够很好地连接几代人的情感感受。微短剧将会是优秀的文化艺术载体,有助于课内外教育更好地适配和理解。希望Up主可以扩大演员队伍,对更多经典作品进行创新演绎,尤其是经典诗词。非常期待有人能够展现艾青笔下的《我爱这土地》与《绿》,期待“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受访者供图)来源:北京青年报B站 Up主来看苏吧对语文课文进行短剧改编的情况,包括改编的成果、背后的创作团队、创作灵感来源、剧集制作的保障以及短剧的意义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短剧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语文课文,不仅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喜爱,还在文化传播和教育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