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国苹果公司将公布一季度财报,有鉴于关税战背景下特斯拉一季度业绩的"惨淡",苹果公司表现如何备受关注。
近日,有关苹果公司计划在2026年底前实现"面向美国市场销售的iPhone全都由印度供应"的消息广为流传。不过,对于这个计划,美国知名股票分析师克雷格·莫菲特认为并不现实。
来一起拆一拆:
"关税给苹果公司带来的问题种类繁多,迁往印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在如何实现方面有很多问题。例如,如果手机的玻璃盖板等所有的组装部件都在中国制造,而仅在印度组装,这些组件能在多大程度上免受关税影响,存在疑问。"
01
白话拆解
印度独立向美国供应苹果手机的能力存疑。公开信息显示,组装一部苹果手机,内置存储、显示屏、处理器、电池、外壳等重要组件分别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供应商。长期以来,"美国设计 亚洲制造 全球销售"的模式是苹果的"盈利法宝"。
如今,苹果手机每年在美国的销量约6000万部,而印度目前的苹果手机年产量约3000万部,且不说短期内印度能否实现"产能翻倍",即便能,也仅仅是组装能力的提升,而非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迁移。一方面,在印度扩张产能花费巨大,同时,大量需要进口的零部件仍然难逃关税威胁。要在美国普及"印度苹果"不但难,且不划算。
另一个层面,要讨论手机制造业转移,不妨回顾一下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广为人知的一段采访: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成本)不是我们来中国投资的原因,而在于技术。某项技术的集中度,以及技术类型的丰富性。苹果生产需要非常先进的工艺,我们在工艺方面所要求的精度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而中国的工艺技术非常精湛。在美国召集工程师会议,我不确定人数是否能凑够一个房间。而在中国,来的工程师可以挤满好几个足球场,因为这里的职业技能基础非常深厚。"
02
白话拆解
苹果可以搬走工厂,但搬不走技术和人才。美国政府当前的关税政策与正常的商业逻辑和经济规律"背道而驰"。作为产业链遍布全球,且拥有长远企业发展战略的苹果公司而言,想用"转移产能"的办法来应对白宫朝令夕改且毫无章法的经济政策,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摩根士丹利本月初给投资者的报告相当坦率:当前苹果公司近100%的制造环节外包海外,即便从现在起大幅增加在美国本土的产能,也无法在数年内完成建设,更无法应对当下潜在的关税风险。对苹果来说,全面回归美国都不行,去印度,就能行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