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养一头牛的一则广告所引发的争议展开讨论,分析争议背后涉及的广告创意与消费者情感尊重等营销相关问题,并列举其他品牌类似的营销失误案例,强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品牌营销应谨慎权衡创意与共情的关系。
纵览新闻评论员牛可心提到,认养一头牛有一则广告引起了广泛争议。广告中诸如“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这样的表述,让不少人有了不同看法。
一部分人觉得,品牌把打工人自嘲的“牛马”概念用于营销素材,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冒犯。毕竟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牛马”是打工人用来形容自己高强度、低回报职场状态的代名词。打工人可以自己这么自嘲,但企业不应该把这种辛酸当作玩笑。然而,另一部分人却认为无需过度敏感,他们觉得广告明明说的是牛,没必要自我代入。面对舆论质疑,品牌方很快回应称,本意是想表达对奶牛的重视,就像重视人才一样。
这一争议的核心其实是广告的“双关”效果。当广告把奶牛和职场话题如“找工作”“跳槽”等联系起来时,人们就不禁会联想,这到底是在调侃奶牛,还是在嘲讽现实中的打工人呢?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觉得这则广告创意本身没有恶意,甚至还挺有趣,只是被过度解读了。从广告创意逻辑看,品牌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它把奶牛拟人化为“求职者”,模仿知名招聘平台的风格,想要轻松幽默地传达出“奶牛享受优厚待遇”的信息。
但关键在于,广告的本质是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自我表达。品牌营销不能只看是否有趣,更要考虑是否尊重消费者情感。就像有评论指出的,当大多数人还在为通勤时长和加班费苦苦挣扎时,强调奶牛听音乐、做SPA,这更像是一种讽刺。而且,品牌过往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争议,这也让公众更容易把这次广告看作是博眼球的功利之举。
在企业经营中,广告创意确实重要,但品牌营销必须尊重社会公序良俗。如果只追求有趣、吸睛,而忽略大众情感,直戳社会痛点,就容易触雷。像某汽车品牌“换男友不如换电”的广告想用谐音梗出圈,却踩中性别敏感点;某酒类品牌新年包装广告语“贤婿,你受苦了,我女儿其实没那么配得上你”被批低劣炒作,最后只能道歉下架相关产品。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追求“出圈”营销是正常的。但是,随着社会情绪变得复杂,公众对冒犯的容忍度降低,品牌更要谨慎权衡创意与共情的关系。广告可以幽默,但要清楚幽默的边界;可以有趣,但不能戏谑;可以追求创意,但不能忽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当创意与共情不能兼顾时,回归“真诚”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消费者真正期待的不是企业的耍小聪明,而是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本文总结了认养一头牛广告争议事件,指出争议源于广告的双关效果。阐述了不同观点,分析了品牌营销中创意与尊重消费者情感的重要性,强调品牌营销应尊重公序良俗,权衡创意与共情关系,在创意与共情难以兼顾时回归真诚才是正途。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