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书店经过467个日夜的整修后焕新启幕的情况。包括开业首日老读者们的热切期待与积极参与,书店内旧书区的热闹景象、读者的淘书故事,还有六楼屋顶花园的旧书市集活动,以及书店在品牌升级方面做出的努力,如推出全新体验项目、文创产品、特色茶饮等,同时介绍了“海上博雅讲坛”的升级情况和一系列新的品牌活动等内容。
4月19日,在经历了467个日夜的漫长“暂别”之后,上海古籍书店以全新的面貌盛大启幕。开业当天,书店将向公众开放的时间定在了10点30分。然而,当澎湃新闻的记者在9点30分到达书店的时候,门口早已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老读者们。这些热爱古籍和旧书的读者们,就像有着一种特殊的默契,哪怕彼此并不相识,也能迅速打成一片,热烈地交流起来。“我6点半就起来往这儿赶了。”“我可是专门从宝山赶来的呢。”“在网上看了内部照片,感觉特别雅致,特别喜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等待了467天之后,很多老读者从上海的各个角落奔赴而来,都想第一时间与上海古籍书店重逢。10点30分,书店的大门缓缓打开,读者们有序地鱼贯而入。书店内焕然一新,但那股故纸的陈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书与读者之间的那种默契与吸引力也依然存在。走进焕新后的书店,我们发现原先位于一楼的上海旧书店已经搬到了三楼。这里汇聚了4000多种特价书和23000多种旧书,简直就是书的海洋,也成为了读者们最关注的“淘书乐园”。刚一开门,就有不少读者迫不及待地直奔三楼开启“淘书之旅”。仅仅过了半小时,“淘书乐园”里就已经人山人海,很多读者的手中都已经挑选好了厚厚的一摞书籍。三楼的收银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工作人员们忙得晕头转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钱先生小心翼翼地把24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整齐地摞在收银台上。这两堆书就像两座小山一样壮观,几乎占据了半个桌面。钱先生满脸喜悦地跟记者分享:“这套书可抢手了,我运气好,抢先一步把它拿下了!我一直很喜欢巴尔扎克的作品,一直想把全集集齐。现在市面上的新版本,总感觉在设计和印刷方面差点意思。这套旧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虽然要1200元,比新书还贵500元,但是我一看到就觉得特别‘对味’,必须得买下来。”在旧书中“淘金”,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独特的乐趣和收获,正是旧书店的迷人之处,让人流连忘返。对于老读者贝和平来说,上海古籍书店的旧书区有着非凡的意义。他拿着自己挑选的十几本诗词相关的书籍说道:“我平时就喜欢创作诗词,这些书能给我很多灵感和参考。”贝和平和上海古籍书店的缘分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和不少老员工都成了熟人。他说:“知道书店今天开张,我马上就赶过来了。”谈到焕新后的书店,他赞不绝口:“书的种类更多了,数量也更多了,这给我们这些爱书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以后我肯定会经常来的。”在四楼保留的旧书收购处,也有很多温暖的故事。65岁的马先生骑着车,花了一个小时从曹家渡赶来。他的行李箱里装着一套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和一套《中国管理通鉴》。马先生说:“搬家之后,这些书没地方放了,而且我都已经读完了,就想着送过来。《明朝那些事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年轻人应该会喜欢。钱多少无所谓,就希望这些书能继续流转,找到新的读者。”在六楼的屋顶花园,“旧书新知·淘书乐”周末特色旧书市集主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这里邀请了藏书家、旧书爱好者们摆摊设点,共同构建一个“旧书朋友圈”。旧版武侠小说收藏家卢军带来了他收藏的武侠小说,其中有几本还特意加上了塑封套,是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卢军是一位70后,他从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最开始看金庸、古龙,后来发现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也很不错,“看得多了就慢慢开始收藏了。”他觉得“旧书朋友圈”这个概念很有趣,“收藏旧书也需要交流,能遇到有共同爱好的人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资深编辑、施蛰存之孙施守珪的摊位上摆满了祖父赠送给他的图书,其中不少都有施蛰存的赠语。施守珪表示:“这些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不售卖,摆出来给大家看看,交流一下,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他还说这次时间比较紧张,如果未来还有机会参加“旧书新知·淘书乐”活动,他会找一些施蛰存的签名本图书提供给读者。这个“旧书新知·淘书乐”周末特色旧书市集主题活动的目的在于搭建一个旧书交流分享的平台,深入挖掘旧书背后人与书的故事,构建一个集旧书流通、阅读循环、人际联结、社交增值于一体的“旧书朋友圈”,从而进一步推动旧书新知的传播与推广。上海古籍书店的焕新,不仅仅是保留了老读者们喜爱的古旧书、线装书板块,更是对旧有品牌进行了升级。在当前的大环境下,2025年上海市全民阅读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优质供给,解决好书的出版与阅读选择的问题,推广“旧书新知”活动。所谓“旧书新知”,就是要让旧书找到新的知己,让读者从旧书中获取新的知识。旧书虽然有一批忠实的老读者,但是如何吸引新的读者群体,是从业者们面临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书店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很多全新的体验项目。开幕当天,江苏省级非遗制香大师王其标及其团队为书店量身研制了“博雅”文人香,他们在书店一楼的“四时雅韵”特色空间里,带领读者体验香篆、香锤、香囊、香牌的古方、古法制作过程,让读者深入领略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雅致韵味。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在三楼展示非遗雕版印刷技艺,那些精致的图案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观看。在书店里,各种各样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创意和科技的文创产品与一本本的书籍相得益彰,比如“永乐大典”系列、“故宫”系列和“良友画报”系列等。书店还特意选取上海图书公司藏《上海生活》等民国老期刊创刊号封面上的“上海”中英文铅字字样,以及《得碑图》图样,设计制作成了两款复古包袋。书店全新打造的“熟水”茶饮首批推出无量仙翁茶、金露五宝茶、大漠公主茶等特色中医古方茶饮,还有知否知否等中式茶点。同时,书店还推出了专属咖啡“古籍大咖”。书店还对公司藏古琴谱中的《列子御风》一曲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专属背景音乐。读者们可以在香气宜人、琴音袅袅的氛围中,沉浸式地体验古人闻香、听琴、品茗、读书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公司借着上海古籍书店重装焕新的机会,对已经开办了14年的“海上博雅讲坛”也进行了品牌升级和主题深化,并且为其新设了“海上敦煌”“海上中医谈”“藏书三人行”等细分板块。4月19日傍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三位嘉宾以“古典知识如何塑造现代生活”为题,举办了书店焕新启幕后的首场“海上博雅讲坛”。4月20日,“海上敦煌”首场讲座将邀请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张小刚,围绕“莫高窟人的第一锹土”这一主题,与读者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4月21日,书店将携手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举办“海上中医谈”首场活动暨“海派中医文化基地”揭牌仪式。5月上旬,以连接古籍与现代生活为目标的“藏书三人行”主题活动也将拉开帷幕。此外,书店还专门设立了以习字临帖、传统健身、艺术疗愈等形式为主的“浮生一小时”品牌活动,帮助读者进一步体验古人惬意自在的生活方式,缓解现代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为了激发传统音乐文化的新活力,书店将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合作,在屋顶花园联合推出以敦煌主题和民乐赏析为特色的“天空音乐汇”品牌活动。从5月起,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书店将通宵营业,举办“古籍书话夜”品牌系列活动,活动当晚,“遇见小八雅”“诗酒话江湖”“中医小课堂”“夜读古典名著”等主题内容将轮番上演,为这座城市的读书人点亮一盏灯。为了让少年儿童也能亲近经典、启迪智慧,此次焕新,书店首次引入了沉浸式互动阅读儿童剧这一全新业态,设置了“古籍小剧场”系列活动,并且特别策划了由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或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剧本,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和富有创造性的互动,沉浸式地“阅读”中华典籍。未来,书店还将策划推出“古籍小书童”“寻根觅家源”等特别活动,传达古人的礼仪文化和“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表示:“希望每一位读者走进上海古籍书店,都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和先贤对话、和古人对话,汲取古人的智慧,应用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中。”在上海古籍书店改造的467个日日夜夜中,这份以书为媒、传承文明的初心从未改变。从空间布局的精心规划,到古籍善本的专业陈列,再到旧书区域的完整保留,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是为了让这座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店不辜负读者的期望。上海古籍书店经过整修焕新启幕,首日开业就吸引众多老读者前来。旧书区热闹非凡,读者们淘书各有收获。六楼屋顶花园的旧书市集构建“旧书朋友圈”。书店在品牌升级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推出新体验项目、文创产品、特色活动等,同时对“海上博雅讲坛”进行升级并开展系列活动,还为少年儿童设置了新的阅读活动,这些举措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读者,让旧书找到新读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