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消博会现场,来自汶川的董新越带着家乡车厘子产品参展的故事。展现了小展位背后车厘子产业助农的成果,包括收购情况、对果农收入的提升,体现车厘子产业是“小水果大民生”的缩影,还提及借消博会车厘子从“卖鲜果”向“卖品牌”升级,最后延伸到消博会是乡村振兴与全球消费接轨的平台,众多地方特产借此走向全国。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的现场,有着许多引人注目的场景。人民网记者在四川展厅的一个转角之处,被一抹鲜艳的红色所吸引而停住了脚步。只见一位身着羌族刺绣服饰的工作人员,正站在那面积还不足1平方米的小小展位之前,非常小心细致地调整着产品摆放的角度。这位工作人员名叫董新越,她来自汶川。她满含笑意地用手在那狭小的展台上轻轻划过,向记者介绍说:“我是带着家乡的车厘子产品来这消博会上闯一闯的呢。能够经过层层的选拔而获得这样的参展机会,我心里真的是深感荣幸啊。咱们汶川的车厘子也算是走出大山,来见见世面啦。”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展位,却承载着家乡农产品与国际展会之间的首次“亲密接触”。而在这个展位的背后,还有着一个令人为之关注的助农故事。董新越翻开账本,对记者说道:“截至2024年6月,我们累计已经收购了117吨的车厘子,这可是为1200多户果农带来了167万元的收入呢。”她还补充道:“我们除了收购那些精品果之外,那些小果、裂口果我们也会收购。要知道,这些果实以前是因为品相不好而被市场所‘淘汰’的,但是现在它们却成为了果酒等产品的原料,这样就能够让农户们辛苦种下的每一颗果子都有了价值。”这种“全收尽收”的模式,恰恰就是当地车厘子产业“小水果大民生”的一个缩影。董新越还告诉记者,在2024年的时候,汶川的甜樱桃产量达到了2180万斤,销售额突破了6.54亿元,这个销售额可是占到了全县第一产业的41%呢,还带动了人均增收3500元。从1997年开始引种欧洲品种,一直到如今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当地车厘子的这一“逆袭”,不仅仅依靠北纬31°的独特气候,更是得益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更让董新越感到振奋的是,借着消博会的这股东风,家乡的车厘子正在从单纯的“卖鲜果”朝着“卖品牌”的方向进行升级。在展会现场,这个小小的展台不断有前来品尝车厘子的观众。董新越坦诚地表示,自己最期待的并不仅仅是当场能够签下订单,更是希望让大家知道汶川的车厘子产业已经步入正轨。车厘子的消博之旅,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起点。当家乡的味道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品尝的时候,消博会的意义就已经超越了交易本身,而成为了乡村振兴与全球消费同频共振的一个生动的注脚。当小农户的账本和全球供应链接轨的时候,消博会也就成为了城乡对话的一座桥梁。在不少省份的乡村振兴专区,记者在与来自全国的参展商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像青海的牦牛肉、云南的咖啡豆、陕西的苹果等这些充满着“家乡味”的特产汇聚到了一起,它们正借助着消博会走向全国。从田间地头一直到国际舞台,消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展示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场生动实践。文章通过讲述汶川车厘子在消博会的参展情况,包括背后的助农故事、产业发展成果等,展现消博会在乡村振兴与全球消费接轨中的重要意义,如让小水果发挥大民生作用、特产走向全国等,是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实践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