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乡过程中如何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问题。通过列举江苏省文艺直通车调整节目单等实例,阐述了要根据群众需求调整文化供给,并且强调群众在基层文艺中的主体作用,最后指出文化建设适宜“文火慢炖”的方式,精心调配“菜谱”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相关消息,在文化下乡的进程里,若想让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有滋有味、符合大众口味且令人回味无穷,那就必须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按需调整“文化菜谱”。
确定一张基层演出的节目单,其难度可能远超众人想象。就拿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来说,当它首次开进镇江市后白镇二圣村时,团队虽根据实际调整了节目单,可台下的村民却对一些精心挑选的节目并不满意。这是为何呢?原来村民们最爱的戏曲没听够。在知晓村民的真实需求后,团队在后续的演出里额外加了3场折子戏。
像这样的调整可不止一处。在宿迁市沭阳县,村民提出想听苏北琴书、淮海戏,节目便依据“点单需求”做出改动;露天演出时现场环境嘈杂,而室内剧场安静且设备齐全,演出就得根据现场条件随机应变;某些地方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演出于是增添了更多像相声、木偶表演这类趣味性十足的节目。
如此大费周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就在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就在台下接连不断的掌声和欢呼声里。这一张张不断变化的节目单,反映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价值追求,背后是对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执着探索。
如今,乡村的“文化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那文化下乡这道“大餐”怎样才能更合大众胃口、更受欢迎呢?类似的实践探索极具借鉴意义。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只有既熟悉食材的特性,又懂得食客的偏好,才能做出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要保证文化下乡能达到实效、送到群众心坎上,就得在丰富供给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供需精准对接上有所创新。
我们不但要经常梳理“自己有什么”,更要思考“群众要什么”。乡村是农民群众土生土长的家园,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更期望看到、听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江苏涟水县淮剧团就有这样一段经历:早些年剧团下乡演出时,总是老戏老唱,结果观众寥寥无几。后来剧团勇于求变,编剧袁连成深入农村调研,创作出《鸡村蛋事》《村里有个管得宽》等反映苏北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一经上演,就受到村民的欢迎,因为戏里演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有熟悉的乡音乡情,有实实在在的关心关切。所以说,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按需调整“文化菜谱”,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才会有滋味、对口味、耐回味。
基层文艺这场大戏,群众不只是“观众”,更要成为“主角”。部分文化下乡活动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包大揽”“单向输送”,未能有效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热情。其实,在热气腾腾的基层实践里、五彩斑斓的乡土生活里、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文化创新发展最宝贵的源头活水。
根据乡亲们的兴趣和特长,陕西铜川近年来建立了不少乡村文艺小院。在田忠来的戏剧小院里,喜爱秦腔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自拉自唱;在韩淑凤的民间文艺小院里,农村日常、民俗风情通过一双双勤劳的手变成妙趣横生的非遗剪纸和农民画。这些文化“特色小灶”之所以如此红火,正是因为它们由群众自己“掌勺”。只有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激活文化繁荣发展的“造血功能”。
文化就像春雨,它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悄然无声,却有着滋养万物的力量。相较于“猛火爆炒”,“文火慢炖”显然是文化建设更合适的“打开方式”。精心调配“菜谱”,推出更多充满乡土气息、富有时代味道的“文化菜肴”,创造更多群众共建共享、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温暖而厚重的人文底色。
本文总结了文化下乡过程中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调整文化供给的观点。通过多个实例,如江苏省文艺直通车、江苏涟水县淮剧团、陕西铜川的乡村文艺小院等,论证了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让群众成为基层文艺主角以及采用合适的文化建设方式的重要性,这些举措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文底色。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