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哪吒〉,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成长,〈哪吒〉系列电影: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新视角

本文通过《哪吒》系列动画电影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第二部延长上映引发教育界探讨这一现象,深入探讨了电影中的元素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包括如何避免给学生贴标签、如何唤醒学生内生动力、如何因材施教等方面。

袁芳的观点表明,《哪吒》这部动画电影在观众群体中极受欢迎,其第二部的延长上映更是在教育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热潮。这部电影中的“哪吒”形象及其成长经历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诸多值得思考之处。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引导那些像“哪吒”一样有着独特个性的学生,是辅导员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电影里,“哪吒”作为魔丸转世,遭到陈塘关百姓的排斥,从而性格叛逆。而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类似“贴标签”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当学生开学携带较多行李时,就被草率地定义为“娇生惯养”,又或者农村学生常常被无端认为“缺乏社交能力”等。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像“哪吒”的父母和师父一样,以自身为表率,避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评判,给予学生充分的包容与尊重,积极营造一种开放包容、尊重个体差异的良好氛围,坚决不让“人心中的成见”成为阻碍学生成长的“大山”,这是对学生关爱的重要前提。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哪吒喊出的话,彰显出他强大的自我认知和不屈的精神。在校园当中,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陷入迷茫状态。此时,辅导员就应当扮演好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助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辅导员要在日常的观察、谈心谈话以及交流互动中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且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内生动力的唤醒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在电影中,“哪吒”和“敖丙”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能力,但他们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力拼搏。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善于观察并做到因材施教,成为那个能够发现并点亮学生内心光芒的人。对于像“哪吒”这样充满活力、渴望得到认可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多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挑战中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像“敖丙”这种心思细腻的学生,则要注重情感上的沟通,引导他们将内心的想法合理地表达出来。只有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不被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所束缚,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赛道”,使他们各展其能。

从这部现象级的国漫电影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面对学生们发出的诸如“不管前方有多少险阻,我都要闯一闯”“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等充满青春活力的声音,辅导员应当以关爱为基石,以引导为方向,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与学生们共同见证人生的绚丽光彩。

本文总结了《哪吒》电影中的一些元素,如哪吒的被排斥、自我抗争以及与敖丙的不同性格特点等,对应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避免贴标签、唤醒学生动力、因材施教等要点,强调辅导员应以关爱和引导为关键,助力学生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24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