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的凤翔泥塑世界。通过介绍凤翔泥塑的制作工序、在民间的多种用途、传承人的创新尝试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展现凤翔泥塑从古老技艺到现代产业的传承发展历程。
仲春之际,当您驱车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东的“泥塑第一村”——六营村时,尚未抵达村口,一尊高达20多米的巨型“泥塑坐虎”就会跃入您的眼帘。这尊坐虎,虎身色彩艳丽,双目明亮有神。60岁的胡新明,作为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笑着说道:“虎,可是凤翔泥塑中的经典‘主角’,它守护着西府百姓,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岁月。”胡新明从11岁开始学习“泥耍活”,与凤翔泥塑的缘分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凤翔,位于关中西部,旧称“雍”,乃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胡新明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凤翔泥塑和秦始皇兵马俑同宗同源。经典的虎面造型,与周秦青铜器的兽面纹极为相似,散发着一种狞厉之美,这足以表明它们之间渊源深厚。”凤翔泥塑这一传承千年的手工艺,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它见证着当地的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活动,并且融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过年时人们会请“家宅六神”,祈求四季平安、福运降临;婚嫁时会用“麒麟送子”,期望多子多福、家族兴旺;小孩满月时送“老虎”,用以镇宅辟邪、保佑安康。前些年,胡新明勇于创新,在泥料里添加纸浆、棉花、面糊、糯米汁等材料,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摔不烂”的泥塑,同时创新泥塑造型,促使各类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如今,六营村的泥塑产业发展形势大好。全村有200多户、上千人投身于泥塑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村里还建造了泥塑传习所、体验园,通过“非遗 + 文旅”的模式拓宽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随着时间的沉淀,凤翔泥塑的名气日益增大。2002年、2002年,胡新明和村里老艺人胡深合作设计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选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17年,胡新明带着作品“凤尾鸡”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古老的非遗传承中注入了年轻的力量。胡新明的儿子胡锦伟,大学学习设计专业,毕业后也跟随父亲从事泥塑工作。他尝试融入更多现代、时尚元素,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手机壳等带有泥塑元素的新产品,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胡新明不禁感慨:“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代人融入的时代特色,都是民间艺术生命力不断延伸的源泉。这小小的泥塑,凝聚着这片黄土地上百姓最质朴的心愿,也‘捏’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凤翔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创新发展,从泥料创新到造型创新,再到开发新产品,同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且融入现代元素,既传承了古老技艺,又适应了现代社会需求,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