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2年来到深圳,到现在23个年头了。回头一看,时间不短,但主线清晰:扎根基层,服务社区。
这么多年,我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一直在龙岗。2007年通过公开招考,我进入坂田街道从事社区工作后,先后在大发埔、万科城、五和等社区工作,其中在五和工作时间最长,超过10年。从社区这个微观视角,我见证了深圳原特区外地区飞速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发自内心地希望在其中出一分力,让个人成长与城市进步同频。
永六街不堵了 停车不难了
五和社区面积只有1.44平方公里,居民逾10万人,其中超九成是非户籍人口。记得我刚来五和工作时,这里还是以城中村为主,随着城市更新推进,出现越来越多的花园小区。
对社区党委和工作站来说,要服务好五和10万居民不容易。社区的事大部分都很琐碎,却又关乎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管事人。
去年最让我高兴的是社区里的永六街“肠梗阻”终于打通了。
这是一条长200余米、宽20米的社区道路,一头连接着永甘路,另一头连接着五和大道,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栋违法建筑将路拦腰截断。长期以来,永六街就没有畅通过,这里即是“停车场”又是行车道,交通拥堵、面貌混乱。
我不记得在永六街来来回回走过多少趟,走来走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非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业主,并联合街道部门展开多轮谈判,终于落实了违法建筑拆迁方案。
2021年,永六街启动综合整改时,又发现路下面藏着一条坂田河暗涵,工程需要避让河道管理范围,项目又暂停了。
经过我们持续呼吁,2024年9月,永六街市容环境提升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区政协、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现场办公,提出了开展合理的局部改造的新思路。
在社区党委的协调下,负责该片区管理工作的百达利物业公司投入了60余万元改造资金。2024年10月,改造后的永六街焕然一新,双向两车道畅行无阻,还顺势解决了小车停车和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困难,片区市容也明显提升。
停车难是深圳城中村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和磡村也不例外。
要建停车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地,二是钱。我们多次找地块业主协商,最后出具方案,一次性投入300余万元,建设一个6层停车场,76个车位每个月可带来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5年左右就收回投资。我们也做通物业的工作,让业主能踏实投入资金资源。
2019年9月方案过审,10月动工,2020年1月停车库建成,5月投入使用,成为深圳城中村中第一座立体停车库,为周边街坊切实解决了问题。
现在,五和社区第2个立体车库也在建设中,建成后可提供84个车位,有望进一步缓解城中村停车难题。
社区公益金 温暖一家人
我们五和有一支社区公益基金,规模不大,却帮助了很多困难家庭。
2019年,我们在工作走访中了解到,很多来深务工人员带着孩子租住在社区,其中有些家庭比较困难。社区关注到这个问题后展开调研,当年6月,通过整合辖区资源,五和社区公益基金正式成立,主要针对非深户籍人员开展帮扶,通过帮助更多因病致贫的非深户籍人员,推动来深建设者快速融入社区大家庭。基金成立6年来,通过举办现场会、推介会等方式,募资超过200万元,资助的项目也逐渐扩大到更多方面。
我热爱自己工作的社区。在工作中,我提炼了“居民和善、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生活和乐、社区和谐”的“宜居新五和”社区文化,受到居民欢迎。社区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家和万事兴。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出去都是办法。只要有空,我就在社区里到处走,日均一万步以上,很多居民认识我,愿意跟我聊天。通过日常的交流,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长期下来,就能收获群众的信任。这么多年,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居民群众做一些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整理)
(深圳特区报)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