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规范涉企执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阐述规范涉企执法不是短期行为,而是要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并分析如何防止涉企执法问题反弹以及提振企业信心等多方面内容。
近期,“规范涉企执法”成了热门话题,被频频提起。针对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这些举措,大众都纷纷叫好。不过,也有人发出疑问:规范涉企执法会不会只是“一阵风”呢?又该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出现,从而提升企业的信心呢?这是人民网网友18****6提出的问题。
这里明确地回答网友的问题:规范涉企执法绝不是“一阵风”,并且要以这个为机遇,推动构建更高水准的法治中国。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着重强调:“要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当下,各地规范涉企执法的措施都是冲着解决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去的。
例如,“乱检查”这一现象就非常烦企扰民。司法部发布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披露了某公司在2021年到2023年期间,“每年都要接受上百次检查”,这实在是很荒唐的事情。
涉企执法如果不规范,就会损害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也会削弱企业发展的信心,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这个问题。
要想防止问题反弹,增强企业信心,就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法治能起到稳固根本、稳定预期、利于长远发展的效果。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限需要依靠法治来划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也需要法治来保障。执法行为直接面对企业,这是检验法治水平高低的关键之处。
有企业家总结说:“与其寻求倾斜政策,不如追求公平;与其等待扶持,不如依靠法律。”有了法治为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放心地开展业务、安心谋求发展。
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预期经济。营商环境越好,企业的预期就越稳定。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企业就像候鸟一样,哪里的“环境好、生态美、气候佳”,就往哪里“飞”。而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杭州六小龙”非常火爆,当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很多地方前去学习经验。一家企业稳定的发展预期从哪里来呢?来自规范的办事流程,来自清晰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自“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而这些都需要法治来保障。
法治建设是着眼于长远、追求长效的,法治强大了,预期才能稳定,预期稳定了,企业的信心才会充足。
涉企执法随意性大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有些地方实行“亮码检查”,如果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就有权拒绝检查。
对于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的问题呢?有些地方采用“综合查一次”的方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执法不规范怎么才能发现呢?有些地方完善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如同“火眼金睛”一般,随时预警、实时监督。
在规范涉企执法方面,政府还需要用贴心的服务来提升企业的信心:主动向前一步,不仅要解决“能办”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好办”“易办”;学会换位思考,把“企业事”当成“自家事”;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线上“无感”监管……
当然,规范涉企执法并不是监管“放水”,而是要做到公平公正。不管是哪种所有制企业的违法行为,都不能逃避查处。执法机关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经营主体也要诚信守法经营。
建设法治中国这座大厦,是一个不断夯实基础的过程。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将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草案三次审议稿进一步充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举措,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一个案例到一项机制,从局部改进到整体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筑牢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法治保障。
本文总结了规范涉企执法的重要性,强调这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契机。阐述了涉企执法不规范的危害,从多个方面如保障企业家权益、稳定企业预期等分析了法治在涉企执法中的作用,还列举了各地规范涉企执法的一些举措,最后指出规范涉企执法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要公平公正,同时要从各方面筑牢法治保障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