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编制的《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相关内容,包括该方案涵盖的流域、具体任务、建设目标以及目前的工程进展等情况。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消息(实习生王皓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鑫昕报道),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传来消息,在今年,四川省精心编制了《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以下简称为《“1+6”方案》)。这一方案主要针对涪江、琼江、青衣江、泸沽湖、升钟湖、赤水河这六个流域,旨在促使这些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迈向更高的水平,并且让水环境质量能够稳定地得到改善。
四川在我国的生态布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长江上游关键的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为了构建美丽四川,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携手地方政府一同编制了这个方案,以“三江两湖一河”为重要的切入点,期望能够带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1+6”方案》由1个总体方案和6个子方案共同组成,其核心在于美丽河湖的建设。在这个方案中,每个流域都有着重点突出的任务。像涪江重点在于“三水共治”;琼江则是要确保水质稳定达标;青衣江侧重于水生态修复;泸沽湖着重于生态缓冲带建设;升钟湖聚焦于生态价值转换;赤水河关注的是生态资源的绿色发展。
《“1+6”方案》清晰地明确了24项具体任务。就拿涪江(绵阳段)来说,针对它提出了四项任务,分别是巩固并改善优良水质、让水生态系统恢复健康、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以及加强生态价值转化。再看泸沽湖(四川段),也有四项任务被提出,包括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及推进美丽村镇建设。
上述方案为“三江两湖一河”的各个流域都设定了建设目标。以琼江(四川段)为例,经过治理之后,要达成全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的目标,而且水质总体要达到Ⅱ类标准,使其成为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的示范标杆以及美丽河湖的示范样板。而泸沽湖(四川段)需要完成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水质要稳定保持在Ⅰ类,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稳定达到Ⅱ类,从而成为高原湖泊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典范。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介绍,当前,这六大标志性工程已经全面展开,部分流域已经初步显现出建设成果。在未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会督促市(州)履行主体责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展科技攻关,强化宣传工作,进而推动河湖治理不断升级。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编制的“1+6”方案,阐述了该方案涉及的六个流域、方案的构成、具体任务、各流域建设目标以及目前工程进展等情况,展示了四川省在提升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方面的积极举措和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otfound404.org.cn/gcnews/4212.html